女研究生被骗走150万,他们却都在说“活该”(组图)
“恶语伤人”从来不是耸人听闻的都市传说。
想象一下,你如果受骗,周围的人会有怎样的反应?
也许是亲疏有别,也许是网上见不到真人,人们对受害者的态度,在现实与虚拟世界间,往往呈现两种画风。
毕业季,学生面临的不止是论文答辩散伙饭,可能还有诈骗。
李女士今年研究生毕业,她五月份接到电话,对方自称公安局的人,说她涉嫌非法集资。
其后对方以警察身份,对她进行多次恐吓,并以让她办银行卡为由,先后骗了她150万元。
事情传到网上,比起讨论骗术高级,热门评论指责的点却落在女生身上:
“国内书呆子的范本,人傻钱多的又一佐证。”
此后网友们的跟帖,也多对女研究生加以指责。
“读死书,死读书。”
“研究生肯定心里有鬼,否则怎么会相信莫须有的罪名。”
“建议直接开除。”
……
女研究生被骗,成了键盘侠们语言暴力的狂欢。
其中的逻辑十分吊诡:骗子骗你是因为你好骗,因为你笨,因为你心里有鬼。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面对悲剧,人们开始攻击受害者,替加害者辩护。
1
无数次放过恶人
无数次伤害无辜
语言暴力的受害者,女研究生不是第一个。
一则视频曾在网络上疯传,两名女生在出门逛街途中,因没带身份证被警察带上车,随后还遭到警察辱骂,于是双方发生争执。
事件评论下面充斥着网友对两个女孩儿的恶意揣测。
有人称女孩儿就是想借此炒作:
或是说女孩儿本身态度就有问题,活该被骂:
更有甚者臆想出女孩儿是黑社会背景。
之后官方回应,事发原因是警察执法不当,责任并不在两名女孩。
舆论随之逆转,无辜被中伤的人却永远得不到道歉。
语言变凶器,伤人于无形。那些莫须有的罪名,永远有市场,永远有人能脱口而出。
在人类实验室一次关于语言杀伤力的实验中,20名路人被邀请模拟网络暴力者,对三名嘉宾进行评价。
实验的结果令人唏嘘。
一个爱好做饭、援助流浪动物的纹身师,被网友攻击成“暴力狂”、“瘾君子”。
一名昼伏夜出的高级护理员被说成是“花瓶”、“混夜场的”。
一位喜欢cosplay的小学教师被形容成“私生活乱”、“脑残”。
这些负面烙印平时可能就打在他们身上。当他们成为恶性事件的受害者时,恶意只会有增无减。
被允许查看他人评论的三个人,随后都哽咽了。
“像一把刀一样扎在心上。”
肆意评价陌生人,口上说着仁义道德,不过是在满足私心。
心理学上说,人都有“归因”的本能,一件事有因才有果,所以对于公众而言,“人被伤害”这个果一定有一个因。
可能是坏人太坏,可能是被害人有漏洞。
然而,大家更倾向于接受后者。
“如果她没有读书读成书呆子就不会被骗”“如果她们态度好一点就不会被辱骂”,所有这些假设里的别人,其实都是我们自己。
因为大家都害怕成为受害者。
给自己预设防范危险的办法,以伤害他人为代价。
除此,还为了满足人们对这个世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幻想。
社会心理学家 Melvin Lerner 提出,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得知各种各样的人遭受不幸,但同时又需要维持良好的自我感觉,于是我们发明了“被害者有罪论”。
“坏事发生一定是因为做错了什么。”
于是,我们就在这样的自我安慰中,无数次放过了恶人,伤害无辜。
2
他人的失败
并不是自己的胜利
除了“被害者有罪论”以外,人们内心深处还有一种更微妙的情绪,那就是幸灾乐祸。
受害者研究生的身份以及涉案的150万金额,都在暗示着,这个受害者属于“高学历的有钱人”。
恰恰是这样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最容易成为人们幸灾乐祸的目标。
一项针对高地位者的研究发现:
就像人们希望能在圣人的衣袍上发现污点,以此在心理感受上与圣人更接近一样,人们普遍希望看到在社会中占据高地位的人身上发生不好的事情。
所以,十年前张韶涵被母亲诬陷弃养,舆论群起而攻,把处于事业巅峰的她拉入低谷;
所以,当乔任梁去世,作为好朋友的陈乔恩没有第一时间发文缅怀,网友跑到她的微博下对她痛骂指责,开启全民狂欢把她这种“不道德”的行为推上热搜;
所以,陈思诚外遇,围观群众喜闻乐见,“佟丽娅那么有钱漂亮又有什么用,还不是感情不顺,丈夫照样出轨”;
所以,当林心如一张“丑照”被传上网,网友们喜上眉梢,“林大妈”、“没有精修图,怎么可能活成典范”。
对此,有学者提出反照效应假设,通过目标对象的成败与自身成败的反转,个人完成了社会性痛苦到社会性快乐的体验。
在幸灾乐祸的作用下,别人的失败似乎反转成我们的成功。
幸灾乐祸的工作机制:反照效应假设
于是,对方出现了一点小事故,就如上文“有钱的高学历者被骗”,有人就会产生一种补偿心理:“对方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失败,对方的失败就是自己的成功”。
这种补偿心理,使阿Q式胜利与真正意义上的胜利产生等同效用。
这时,反照就产生了。
此前因对方优越产生的痛苦情绪就变为快乐。
尼采将幸灾乐祸看做一种“假想中的复仇”,因为通常,幸灾乐祸与地位较低者对自身较低地位的看待方式有关,如果他们觉得上天对自己不公平,那么看到别人受难,尤其是地位更高的人“跌落”,内心的不公平感会有所补偿。
“上天是公平的,尽管她学历高,还不是读书读傻了,还是会被骗”
“上帝给她打开一扇门的同时关上了一扇窗,所以她尽管有钱,但是她傻呀”。
究其根源,幸灾乐祸还是源于“人们往往通过社会比较来获得自我评价”。
但人类社会得以延续靠的是因怜悯和互帮互助,而非靠享受他人的不幸。
3
“你活该”
不该放在受害者身上
开篇所说的女研究生,被诈骗团伙盯上的时候正值毕业季,长期学业重压下的她,突然被恐吓:你涉嫌重大犯罪,会和杀人犯、强奸犯一起被关押45天。
随之而来的,是诈骗团伙密集、繁琐,看起来严格、正规的操作要求。
若我们处于她的情境下,又有多少人,能不带一丝一毫的慌张犹豫,立即识破那些身经百战、深谙恐惧诉求的骗子呢?
屡见报端的,还有老年人购买保健品受骗案例。
推销者以鸡蛋和食用油吸引老人驻足,再用熟练的话术、“贴心”的“陪伴”,将他们感动得团团转,最终老人们砸锅卖铁也要买。
老人们承受着或多或少的慢性疾病与孤独,忽然间来几个亲热得不得了的“干儿子”、“干女儿”,怎么招架得住?
除此之外,专门针对贫困学子的“高薪兼职”、来去自由的新式骗术......
那些做出荒唐之举的被害者不是太傻活该,是被与时俱进的别有用心者盯上了。
人们总习惯低估那些未曾遭遇过的事情的危险程度。
因为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伤害,没有被骗掉十倍于自身存款的金钱(李女士被骗150万,自身存款15万),没有被摧毁对外界基本的信任与安全感,没有陷入反复的悔恨与羞愧之中。
所以能在屏幕前轻松打下“书呆子”、“人傻钱多”这样的字眼。
因为无知,所以傲慢,嘲讽受害者同时,他们深信,下一个被骗的一定不是我。
殊不知,这种傲慢,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二次伤害,还将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下:自负,放松警惕,更少质疑自己的判断,于是更容易被钻了空子。
“你活该”这几个字,无论如何都不该出现在受害者身上。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当下,对自己说出的话多一份责任,便少了一把刀子插在别人心头;对不幸之人保有一份善意与理解,下一次规避危险的可能性便多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