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27日 18.0°C-20.0°C
澳元 : 人民币=4.54
堪培拉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这对中国农村夫妇厉害了,无意中捡到一把“草”,结果一年赚4000多万,从此登上人生巅峰!(组图)

2019-12-10 来源: 楚天都市报 原文链接 评论5条

这对中国农村夫妇厉害了,无意中捡到一把“草”,结果一年赚4000多万,从此登上人生巅峰!(组图) - 1

楚天都市报12月9日讯(记者周萍英 见习记者樊碧波 通讯员潘荷花、谢文哲)一把扫帚,带动当地15个乡镇1.98万户群众走上致富路。

在湖北省总工会主办的第二届“工友杯”创新创业大赛中,十堰市郧西恒达扫帚合作社推介的“工艺扫帚产品升级及规模化生产项目”,向人们展示了小扫帚的大能量。凭着不起眼的铁扫帚草,还将企业带上了新四板。

建筑工地打工发现“杂草商机”

天上七夕人间郧西,从郧西县城沿弯弯曲曲的水泥村村通公路和山间河流,20公里开外的观音镇上黄土梁村党群中心隔壁,就是恒达扫帚合作社所在地。

指着合作社外大片整齐的庄稼地,总经理汪令霞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4月种10月收。铁扫帚刚刚收割完,为了让地里不荒,村民又种上了油菜。待来年重新平整土地再种铁扫帚。”

90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1500平方米的仓库,这只是合作社总部所在地。在观音镇外的郧西县另外14个乡镇、41个行政村(合作社),种植面积达28380亩。在景阳、关防等偏远乡镇还建立了扫帚扶贫加工车间。2019年销售额已达4000万元。

作为合作社的创始人之一,事业达到如今的规模是当初还是打工妹的汪令霞万万没想到的。

今年48岁的汪令霞回忆起30年前的时光。那时候的她在外打工。后来,她慢慢注意到,建筑工地上和一些酒店里用的一种扫帚,既坚韧耐用还不像老家高粱扫把那样怕水掉籽。

仔细观察之后她发现,“这不就是我们屋前屋后田间地头长的杂草吗?原来叫铁扫帚啊。”汪令霞和丈夫胡朝柱算了一笔账,以每年10户30人平均消费1把扫帚的使用频率计算,老家郧西县城一百公里的半径统计常住人口5000万人,远的还有十堰市、武汉,甚至隔夹河而望的陕西,总需求量在2000万把以上。

哪怕一把扫帚赚几角钱,那都藏着巨大财富啊!

1999年,汪令霞和丈夫果断回到郧西,收来一屋的铁扫帚原材料开始了创业之旅。

“他主外,我主内。”汪令霞和丈夫分工明确,丈夫胡朝柱在外跑销路,汪令霞就在家里扎扫帚。

每天,天不亮,汪令霞就要起来;晚上,万家灯火,她还坐着扎扫帚。铁扫帚梗条枯硬,没有工具,汪令霞只能沿用最传统的方法,全靠腰部的力量勒紧一根根扫帚条,再逐一打结绑好。扫帚讲质量,汪令霞丝毫不敢马虎,一天只能绑几十把。每天忙完,她的手掌被勒得一片通红,腰部酸疼不已,长年累月便患了腰间盘突出和脊柱炎。

胡朝柱则一根扁担走遍郧西县城大街小巷。碰到一家杂货店就去谈试销,学校、环卫城管、建筑工地……只要能想到的机构,都成了重点攻克对象。

“刚开始,一天能卖十几把。半年后,一天能卖50多把。一年后,一天能卖100多把。”渐渐地,汪令霞的扫帚竟不经意间占领了郧西过半市场。

供不应求,如何更快生产?结合自己扎扫帚的经验,汪令霞和丈夫从工具上下功夫,利用杠杆原理,自制了扎扫帚铁器,改善扎扫帚手艺,速度大幅提升,人也更轻松省力。

2001年,他们的产品从郧西走向十堰市区。2006年,在县城开办扫帚加工厂;2007年,他们掉转车头回到观音镇办厂;2009年,恒达扫帚专业合作社成立。

村民种扫帚每月拿工资领奖金

“放在家里不怕卖不出去吗?”看着屋前码得挡住窗户的枯干材料,记者有点疑虑。“不怕。我们跟合作社签订有合同,一斤两元保底收购。” 今年58岁的观音镇黄土梁村村民村民陈广富说。“以前,家里3亩地种的全是麦子和玉米,一年收入千把元。自从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的租金是1500元,我在厂里扎扫帚,每个月还能领到2000元工资。如果合作社效益好了,每个月还有奖金呢!”陈广富负责铁扫帚基地的播种、施肥、收割、扎制等工作。

20年前的初春,汪令霞在村里率先试着种下十几亩铁扫帚。当年,她收成了1万多斤毛料,“一亩田产出1000斤左右,有些人管理好就产出多些,不除草不管理自然收获少。一斤的毛料做成产品只有7两,1亩地平均可以做800把扫帚,头一年做了一两万把扫帚。”除去开支,当年净赚近大几万元。

她从湖南引进铁扫帚良种,免费为村民提供铁扫帚种子、化肥、农药和技术服务,生产的扫帚一律按保护价收购。自此,以黄土梁村为中心,观音、土门、河夹、涧池等周边多个乡镇村民开始尝试种植铁扫帚,连片种植规模达2000亩;后来扩种到土门、河夹、涧池、安家等多个乡镇,扫帚销售区域也扩大到4省10多个县市。

120名残疾员工管吃住配专人照料

戴一副眼镜,后背高高驼起,52岁的贾荣山支着腿坐在小板凳上绑扫帚。他将四小把铁扫帚枝条理顺,把扫帚尖拢成一个完整的扇形,压着铁器的横杆卡紧,在把柄处缠上六七道绿色的丝线,再裁去多余的梗,一把扫帚大功告成。

贾荣山是残疾人,也是香口村五保户。以前在街上摆摊,靠给人补鞋为生,后来补鞋的人越来越少。

2011年,贾荣山听说郧西有个扫帚厂,便在残联的帮助下来到这里。工厂包吃住,每月能拿1200元工资,他很满足。

“农村残疾人生活太难了,我们这里技术要求不高、危险系数不大,只要有一双手,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生于农村,汪令霞耳闻目睹农村残疾人生活的不便,当自己有能力后,她更愿意为残疾人朋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些年,汪令霞不仅为工厂的残疾人免费提供一日三餐,还在车间旁边腾出几间宿舍给他们住,安排专人照料他们的生活,在食堂和车间墙边装上了的助残扶手,方便残疾人出行生活。

失去右腿的汪家学也在这里找到了生活的希望。他告诉记者,他是本村人,在厂里上班已经8年了。8年前因为挖煤发生矿难,他失去了一条腿。家中下有两个孩子要抚养,上有双目失明的老父亲。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合作社,提出想来干活。汪令霞二话没说就同意了。现在已是熟练工的汪家学一年可挣四五万元,前年把家里的土坯房换成了楼房。

如今,光是厂里就有33名残疾人,合作社总共吸纳了120名残疾员工。

八旬老人车间里跳起交谊舞

面对大山,门前一湾溪流,还未走近车间,远远便听到热闹的方言聊天声。记者数了数,当天下午共有32名工人正在加工车间里扎扫帚。大多是六七十岁以上老人。坐在门口的老太太告诉记者,她已经扎了120把扫帚,6角钱一把,算下来当天至少可赚72元。

“他们干活可麻利了,去年举办技能比赛,最快的半个小时扎了13把,平均3分钟扎一把。”汪令霞说。“最多时有七八十人干活,今天有人干农活去了没来。你看那边两位是两口子。男的叫夏永国82岁,女的叫韩可英,78岁。”

听到声音,正埋头干活的夏永国立马抬头笑呵呵地跟汪令霞打了声招呼,并友好地向我们点了点头。他说,他就住在村里,年轻人在外打工,他们夫妻每天都来厂里扎扫帚,厂里每天提供免费午饭,也免去了他们吃饭的烦恼,计件工资,想来就来,不想做就回家。

“关键是好多伙伴都在这里,大家聊聊天,快活。”汪令霞点开一段抖音视频给记者看,记者看到,视频里的夏永国老人拉着老伴的手跳起了交谊舞,旁边一群干活的老人笑得前仰后合。

“我妈妈最近有没有到厂里做工啊?”“她最近身体怎么样?”采访中,汪令霞接到一个电话,原来是工厂里老人女儿打来的。像这样的电话,她每月都要接到好多。

下岗职工每天坐公交到村里上班

下午5时,工厂里突然热闹了起来,传来了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说话和打闹声。原来,加工车间旁边竟然还藏着一个“儿童乐园”。

木马、积木、拼图,彩色的地垫……另一边,6排4列24张课桌椅整齐排列。正用彩色丝线扎着葫芦形状摆件的女工小李告诉记者,每天下午放学至少有七八个孩子到厂里这间儿童活动室来,周末更热闹。

事实上,合作社不仅带动当地剩余劳动力、留守妇女和残疾人等群体就业,甚至让一部分下岗职工走出生活困境。

今年50岁的闵红,是县汽配厂下岗工人。2008年下岗一筹莫展。当知道扫帚厂招人、而且不需要坐班可以照顾家庭时,她戴上手套便扎起了扫帚。当时虽只有1000多元的工资,却大大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

后来,加工厂搬到观音镇,她每天坐3元钱的乡村公交到合作社干活。而如今,对扫帚业务越来越熟悉的她成了汪令霞在县城的代销商之一,负责县城订单的配送,每年的收入也涨到了4万元左右。

扫帚销到全国十多个省市,也打造出“胡扫匠”等自有品牌。可是如何创新?汪令霞展示了她新开发的宝贝。

记者看到,风铃、景观摆件、高粱秆画、地肤子枕、痒痒挠、锅刷、床扫等工艺品不仅富有民族特色且兼具实用性。“刚刚过去的万圣节,我们的魔法扫帚还卖到了欧美国家。”汪令霞说。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5)
calastan
calastan 2019-12-11 回复
真羡慕,有机会也想这样过
Lucy_hiahia
Lucy_hiahia 2019-12-11 回复
我也想在大山里搞养殖和种植
我爱王菲-朝朝
我爱王菲-朝朝 2019-12-11 回复
不是谁都有一百三十亩
这是-怎么了
这是-怎么了 2019-12-11 回复
喜欢
漂流在澳洲
漂流在澳洲 2019-12-11 回复
有这样生活我喜欢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