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28日 22.6°C-25.3°C
澳元 : 人民币=4.53
堪培拉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澳中贸易冲突加剧,澳出口企业极度焦虑,谁能替代中国市场?

2020-11-07 来源: 澳财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澳中贸易冲突加剧,澳出口企业极度焦虑,谁能替代中国市场? - 1

近两天,澳大利亚有多家媒体报道称,经中国官方媒体证实,从周五(11月6日)开始,澳大利亚对华出口的多种商品被暂停,价值超过每年60亿澳元。

这些媒体都援引《环球时报》英文版一篇题为“澳大利亚对失去中国市场感到紧张”的文章,认为这是中国官媒首次承认上述事宜,并表示,如果中国实施该禁令,将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和中澳自贸协定。

但仔细看这份报道会发现,有关于中国暂停澳大利亚商品进口的信息,实际上是引述了彭博社(Bloomberg)的文章(下图红框部分)。

而被澳大利亚媒体广泛提到的“歧视性贸易禁令”证据——“据报道,澳大利亚驻华大使格雷厄姆·弗莱彻(Graham Fletcher)正在上海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他的出席是在中国暂停进口七种澳大利亚商品之后。”(下图蓝框部分),读起来更像是复指彭博社新闻的发布。

澳中贸易冲突加剧,澳出口企业极度焦虑,谁能替代中国市场? - 2


对此,《环球时报》在今天(11月6日)又发布了一篇文章回应,文中这样写道: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5日表示,中方主管部门依法依规对外国输华产品采取相关措施,这符合中国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保障了国内相关行业的合法权益和消费者安全,也符合中澳自贸协定的有关规定。”

照此看来,很难下定论,中国政府是否对上述的7类商品发布了官方的禁令。这60亿澳元的澳大利亚出口商品,如同“薛定谔的猫”,被关在中澳紧张关系的“匣子”当中,已禁?要禁?未禁?澳大利亚政府似乎没有答案的。

进博会上的澳洲出口商人心惶惶

澳中贸易冲突加剧,澳出口企业极度焦虑,谁能替代中国市场? - 3


对于去年向中国出口价值1490亿澳元商品的澳大利亚出口商而言,这些报道无疑让他们感到不安。

随着运往进博会的葡萄酒在海关搁置,这种不安感进一步加剧。

不仅如此,上周,数吨澳大利亚活龙虾在上海浦东机场出现长达4天的延误,导致出口商损失超过200万澳元。

澳大利亚受影响的企业都处于极度焦虑状态。

澳大利亚贸易部长西蒙·伯明翰(Simon Birmingham)则是今年“第n次”地呼吁中方遵守《中澳自由贸易协定》中的承诺,并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各国政府不应寻求以任何方式或形式影响和感染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商业交易。”

澳中贸易冲突加剧,澳出口企业极度焦虑,谁能替代中国市场? - 4
西蒙·伯明翰,图/ABC新闻


他认为,中方应当实施政府声明,让澳大利亚的海鲜和葡萄酒等商品寻正常的海关和相关程序进口。

《澳大利亚人报》援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陈弘的话,认为中方之所这样做,是因为澳大利亚通过“牵头美国的反华运动和限制中国公司”破坏了双边关系。

陈教授曾评论:“对于澳大利亚而言,中国市场不可替代。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澳大利亚商品有很多选择。”

今年,澳大利亚安全机构曾禁止陈教授入境。

澳大利亚最大的葡萄酒生产商,富邑葡萄酒集团(Treasury Wine Estates)11月4日透露,中国政府正考虑对公司实施进一步的经济制裁。随后,葡萄酒出口商对禁酒令的忧虑攀升。

澳中贸易冲突加剧,澳出口企业极度焦虑,谁能替代中国市场? - 5


参加进博会展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澳大利亚葡萄酒销售商说:“每个人都处于担惊受怕中。”

今年,中国宣布针对澳大利亚葡萄酒业进行反倾销调查,暂停从澳大利亚四家主要牛肉出口商进口牛肉,对澳大利亚进口大麦征收80%的关税。随后,煤炭和棉花的出口受阻。上周,中国海关禁止了从昆州进口木材。

一位高度关注中国市场的消息人士称,无论“禁令”是真实与否,这都在困扰着澳大利亚企业及其中国合作伙伴,并对澳大利亚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

去年,澳大利亚对中国龙虾和葡萄酒出口产值为20亿澳元。

据《澳大利亚人报》报道,南澳龙虾出口商Ferguson Australia Group创始人Andrew Ferguson呼吁莫里森政府协助修复与中国的关系。在上周活龙虾在浦东机场清关延迟事件中,Ferguson是其中一位出口商,因为清关延迟导致龙虾变质而遭遇损失。

澳中贸易冲突加剧,澳出口企业极度焦虑,谁能替代中国市场? - 6
Andrew Ferguson. 图/Morgan Sette


Ferguson认为,澳大利亚需要保持与中国的牢固关系,“我想要传达的信息是,我们需要政府的帮助和支持。”

Lowy Institute中国事务分析师理查德·麦格雷戈(Richard McGregor)则表示,有些中国进口商被告知“要从澳大利亚以外的国家进行采购”。

他指出,一些中国媒体如《环球时报》都曾表示,中国可以从其他来源代替澳大利亚进口商品。现在,中国已经开始这么做。 

澳大利亚商会(Business Council of Australia)中国委员会主席沃里克·史密斯(Warwick Smith)表示,现在就此作出结论尚为时过早。但他认为,考虑到增长需求和经济压力,澳大利亚是一个贸易型国家,需要进行更多的贸易并实现更大的多样性。政府和商界应非常认真地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

与中国脱钩,转向其他市场有可能吗?

澳中贸易冲突加剧,澳出口企业极度焦虑,谁能替代中国市场? - 7


由于中澳关系持续紧张,澳大利亚国内主张与中国经贸脱钩的人也为数不少。而政府则倾向于寻找替代出口市场。

莫里森政府的高级官员在本周四(11月5日)的一次危机电话通话中,建议有对华出口业务的企业“寻找其他市场”。在此之前,中国威胁要对每年价值60亿美元的澳洲出口货物实施禁令。

参加电话会议的业内人士告诉《澳大利亚人报》,周四下午的会议是由政府的主要贸易机构澳大利亚贸易和投资委员会(Austrade)组织的,包括了澳大利亚驻北京贸易参事和农业部高级官员的通报。

“找到另一个市场”是会议的一个结论。

在印度—太平洋地区,澳大利亚不断推动实现贸易关系多样化。例如,去年澳大利亚与印度尼西亚的商品和服务双边贸易快速发展,推动印度尼西亚成为澳大利亚的第13大贸易伙伴。

澳大利亚矿产理事会(Minerals Council)上周的一份报告指出,在未来十年中,对亚太地区的动力煤出口将出现激增。印度、越南和菲律宾对优质食品和葡萄酒的需求将增加,可以为昆州中部和新州猎人谷提供长期的新增长点。

但是,这些贸易增长能够弥补失去中国市场的损失吗?

全球范围,与中国规模相当的市场另外只有三个:北美、欧洲和东南亚。印度虽然人口多,近年来经济增速快,但人均消费能力差,作为澳洲产品的市场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北美和欧洲都是成熟市场,具有较高增长性的只有中国和东南亚。考虑到东南亚(哪怕包括南亚)的市场依然不够成熟,且分成很多不同国家、族群和文化,不仅市场环境更复杂,且当前的消费能力也远不及中国。可以说,中国市场本身是澳大利亚出口的首选。

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

据澳大利亚贸易投资委员会(Austrade)2020年度基准报告透露,2018-2019财年,澳大利亚对外商品和服务的双边贸易总额为8920亿澳元,约占名义GDP的46%。

在澳大利亚最大的15个对外贸易市场中,有12个在亚洲和大洋洲,贸易总额约为5770亿澳元。这几乎占澳大利亚双边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二。这也显示了澳大利亚与亚洲邻国的经济一体化程度。

其中中国大陆(不含港台)2018-19财年的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350亿澳元,占比26.4%,比第2-5名加起来还多。也与东盟和欧盟这两大经济体加起来的数字相当。

印度尼西亚在2018-19年与澳大利亚的双边贸易额为178亿澳元,不到中国2350亿澳元的十分之一,越南、菲律宾等国的数量更少。

澳中贸易冲突加剧,澳出口企业极度焦虑,谁能替代中国市场? - 8


澳大利亚前驻华大使杰夫·拉比(Geoff Raby)在他的新书中写道,除非澳大利亚人选择大幅降低生活水平,否则两个经济体之间的互补性“如此之深,以至于澳大利亚对中国的经济依赖不会改变”。

这位前外交官表示,澳大利亚转向其他市场“无非是一厢情愿”。

对许多澳大利亚公司来说,离开中国寻找新的市场显然不是一个选择,因为他们为开拓中国市场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另一个问题是,中国消费者是否会继续欢迎澳大利亚商品?

有些分析师已经开始担心,如果澳大利亚继续破坏双边关系,中国消费者对澳大利亚产品的信心将大大下降,这将使澳大利亚丧失其最大的市场,以及和其相关的工作机会,影响整个国家从疫情中复苏。

华师大的陈弘教授就警告,如果澳大利亚继续破坏双边关系,中国消费者对澳大利亚产品的喜好将会下降,“澳大利亚无法用其他市场取代中国市场。但对中国人来说,取代澳大利亚产品有很多选择。”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澳大利亚食品和农产品有美国、欧洲作为主要竞争对手,天然气的最大竞争对手同样也是美国。

唯一相对难以替代的是铁矿石。可澳大利亚需要认清一个现实,不能总认为中国将永远需要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中国正在非洲进行铁矿石矿山开发,并启动一批新的超级油轮,以便让巴西进口铁矿石更具成本效益。这些都意味着澳洲的铁矿石出口也并非高枕无忧。

不过,中国对于限制澳大利亚商品进口,到底是事实、传言、还是在过程中,这一悬而未决的“迷”,意味着中国方面当前还保留了小小的余地,只要双方能够重新开始沟通和并达成一定共识,那么这些“禁令”就可能只是“谣言”。

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对中国熟悉和打过很多交道的澳大利亚资深政客和外交官都指出,联邦政府高层目前与中国政府高层缺乏私人关系和沟通管道,并似乎也缺乏沟通意愿。倘若持续下去,那么这些“禁令”最终可能都会变成现实。


免责声明:本文中的分析,观点或其他资讯均为市场评述,不构成交易建议,仅供参考,投资时请谨慎决策,风险自担。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