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29日 11.6°C-15.0°C
澳元 : 人民币=4.54
堪培拉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西百年误解:中国是国际秩序的受害者,还是受益者?(图)

2021-10-15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在我的著作《揭开中西百年误解》正式在亚马逊发行之前,我先以中文形式简要介绍这百年的中西误解。

中西百年误解:中国是国际秩序的受害者,还是受益者?(图) - 1

今年初,英国出版机构The Bite-Sized Books Ltd主席Paul Davies邀请我撰写中国政治书籍。出版方在阅读全稿后,建议更名为China and the West–Unravelling 100 Years’ Misunderstanding(《揭开中西百年误解》)。受英国知名华裔作家欣然邀请,我将于明日(10月16日)做客母爱桥中英文化交流会活动,与曾飚博士讨论“中西百年误解”话题。故此,在《揭开中西百年误解》正式在亚马逊发行之前,我先以中文形式简要介绍这百年的中西误解。

过去近200年,中国人看西方,一直是仰望的。建国概念亦是,是追赶,是不忘国耻,是重振中华雄风。西方人正相反,无论英国、法国还是美国,一直俯视苍生,试图以民主与人权拯救世界。过去40年,令这两种态度相安无事,甚至曾经把手言欢的,是全球贸易。

去年始,这两种态度开始接近。一直仰视的中国视角逐渐拉平,而西方仍然俯视。头一次,两强相对出现了新面貌:不是迅速的短刀相见,亦非核威慑下的冷战,而是合作与竞争共存。故此,理解当前的中西关系,无论修昔底德陷阱论还是文明冲突论,都不适合作为分析理论依据。而萨缪尔森陷阱提出的问题,即中国在利用了比较优势后,进而在高尖端产业领先于美国和西方的可能性,已开始成为现实,中国的确已经开始在5G 和人工智能方面领先。

以上就是我英文著作《揭开中西百年误解》的写作背景。一位前英国首相对我著作的评价是:“it was fascinating and I enjoyed reading it(此书很吸引人,我喜欢它)”。在为FT中文网撰写多年英国内政与社会文章后,我逐渐纠正了自己过去对西方民主的中国式诠释,已经接近从本质上把握英国社会双刃剑——民主与资本主义——的临界点。作为生活在英国的中国人,我希望中西关系和缓,不要走向战争。无论中西政治,我都持肯定与批评的中立客观态度。

以中华文明特色,中国进入了国际社会。所谓中华文明,如我11岁大女儿最近学的英国历史里说的,是征服者威廉一世征服英格兰时,已存在的文明之一。此前中国政府提出的新型中美大国关系,以及“讲好中国故事”等,都是中华文明下的思维产物。此文明在秦代开始成型,茁壮于汉代,是公元初与古罗马平行的文明之一。而古罗马一蹶不起,中华大地上的诸多朝代、政权则潮起潮落,延续2000年,反复延用大一统与儒家文明,就算蒙古与满族统治中华,亦借用大一统政治,证明其文明在19世纪前地缘政治下的实用性与先进性。

中华文明的一个缺陷,在于受利于农业经济的官员与地主的权力强大,排斥工业经济,最终令工业革命曙光出现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英格兰岛。此岛国建国时间不长,建国文化混乱,最初由法国人统治,缺乏国家意识,贵族势力宏大,类似秦朝统一之前的封建制,土地亦是其利益的主要来源。历史似乎证明:同为依赖于土地经济,中华历史上官僚与地主对经济的控制力,高于英国贵族。

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的接触,因为二者处于亚欧大陆两极,曾长期只是贸易上的间接接触。蒙古统治时期,行走亚欧大陆可以畅通无阻,令马可• 波罗能够从威尼斯经由陆路到达元朝统治下的中华大地。蒙古帝国瓦解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垄断亚欧大陆的中间地带,阻断东西陆路交流,令中华与欧洲贸易成为间接贸易,最终引发始于葡萄牙的欧洲人主导的大航海时代,初衷是与东方直接进行贸易交换,而最终成了殖民时代的开始。故此,与伊斯兰文明和欧洲文明缠绕千年,战争与贸易共存的历史相比,直到18世纪欧洲人以航海形式抵达中华大地,此前两个文明——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基本没有机会沟通,更不要说了解。换句话说,不要说打架,连吵架的机会都没有。伊斯兰文明与欧洲文明的接近性,高于中华文明与欧洲的接近性。

而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的第一次正面战争冲撞,乃由贸易引发,至今被中国视为国耻符号——1840年的鸦片战争。而这,就是第一个中西百年误会。延续国民党的政策,1949年后的新中国以爱国主义教育将鸦片战争继续树立为国耻符号,“落后就要挨打”和“振兴中华”都是脍炙人口的口号。而这场令中国大众振奋向上、誓言报国的鸦片战争,在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知道的人并不多。也就是说,这受委屈多年的中国心态,西方人是不懂的。相反,英国人对欧洲殖民史的理解多偏向于正面,认为自己在全世界播撒了科学、贸易与民主的种子;至于殖民史的负面影响,英国还未开始全面反思,不过民间已普遍达成共识——殖民史是黑暗和错误的。但至于做了什么错事?错成怎样了?英国人的认识非常肤浅。对于英国人来说,鸦片战争不过是大英帝国发动的许多场殖民战争中的一场,英国汉学家蓝诗玲(母爱桥中英文化交流会活动的前嘉宾)在其著作《鸦片战争》中提到的,鸦片战争这个历史事件早在20世纪初就被英国基本淡忘了。

如何看待中国将一场战争拔高到政治高度,以此来凝聚人心?我认为这是正常政治手段,如同英国在内战时期,为证明国王在法律面前与臣民平等,搬出了几百年前约翰王与贵族签订的《大宪章》,令这被尘封多年的老协定最终扬名海外。

在《揭开中西百年误解》一书里,我将中国与美国竞争的行动形容为“国际版的BLM”。BLM全名是“黑人命也是命”,是西方非常成功的campaign典范,令黑人的社会影响力和地位上升。这样的提法,懂鸦片战争的西方人一看即明;而如果不懂鸦片战争,那就会犯糊涂。而多少中国人能看懂“国际版的BLM”的社会正义性,我打问号。因为BLM意味着受欺压的一方挑战强势方,索取公平,属于正义之举,而这正是当代西方的普遍观点。而如果以“落后就要挨打”的观念看待“国际版的BLM”,将如同只见过单车的人看待汽车,不知为何物也。

2019年,我在英国发起了‘将鸦片战争列入英国中学教科书’的campaign(见《我为什么提议英国把鸦片战争列入中学历史教纲?》),时任教育部部长Nick Gibb就此campaign做了正式公函回复:“不予考虑。”

第二个中西误会,是中国一直被视为共产主义国家。这也是中国常常批驳西方“冷战思维”的来由。中方批评得没错,可是西方的确听不懂,因为美国对中国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中国执政党共产党与前苏联共产党的历史关系——都以马克思主义建国,都是一党专政。那些预言“中国崩溃”的说法,似乎是根据以前苏联命运的规律对中国下判断。而对于中国两千年各朝代的跌宕起伏、大一统以及儒家的政治概念,西方基本没有认识。而虽然大一统历史下,中国朝代很少有超过300年的寿命,但学习和借鉴了欧洲政党政治、科学以及资本主义的中华文明,目前形成了“大一统 & 儒家 & 马克思主义 & 科学 & 国家管控资本主义”的新政治局面。 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理念有可能解决大一统的历史寿命问题,为中华文明继续向前提供了出路。

第三个中西误会,是中国国家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之间的难以相互理解。国家主义是中国建国之本,所有建设都为国家政治稳定与社会经济繁荣而服务,是世界历史上的传统治国之道。个人主义建国始于美国独立战争,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产物,历史相对较短,在19世纪战胜了诸多欧洲国家主义,唯一例外是当时的俄国被共产主义打败。如果把美国看作欧洲文明的最新产物,二战后的欧洲分成两大对立阵营:前苏联与美国。而今天的中国,不是当年的苏联继承体,而是借鉴了欧洲文明的中华文明升级版。而国家主义与个人主义治国理念下的不同表现,需要一本书来解释。目前最好的案例就是新冠抗疫政策:中国以国家主义出发,能够继续零容忍政策;而个人主义的英美,从无实行零容忍的可能,从一开始,就进入了以个人主义/个人自由为主导的疫苗抗疫(见《英国抗疫为何高度重视自由?》)。

第四个中西误会,是谁能将资本主义经营得最好?西方是资本主义的老家,一贯推行自由贸易,获利丰厚。不过自从廉价劳动力取代资本与技术,成为生产最重要的因素,借此天下良机,中国一举成为世界工厂,为西方千千万万家庭提供廉价生活用品,换句话说:没有中国产品,西方人就没法过正常日子了。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西方人太懒,习惯了靠中国人推着走,最后自己都几乎不会走路了。所以自从中国不跟美国走,开始自创天下后,中西贸易并未受到多大影响,投资中国的西方资金继续那么火红,中国事先计划的最坏打算“单循环”似乎(还)无用武之处。所以无论美国怎么强硬,中国继续强调推行经济合作,因为中国是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换句话说,中国经营资本主义,比西方还炉火纯青了。令美国感到担忧的,不是中国世界工厂的事实,而是建立在世界工厂基础上,中国超越美国的技术领先,亦即文章开头提及的萨缪尔森陷阱。

中国是国际秩序的受害者,还是受益者?如果您愿意留言,非常欢迎,我会对有建设性的观点做出回复。此外,亦欢迎在明日(10月16日)北京时间晚上9点(英国时间下午2点),在Zoom上参加母爱桥中英文化交流会活动,输入节目的ID 号823 0091 5845,就可直接进入网路直播现场。届时曾飚博士将与我展开相关对话,之后有Q & A环节。

作者:何越,英国社会学者。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