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终于决定改名:1万个“招娣”们和1200万消失的女婴,开始反抗了(组图)
今年8月,一位名叫“迎弟”的女孩,在网上分享了自己改名前后的身份证对比照片,一时登上了热搜,引发了广大网友的讨论。
她说自己小时候没有觉察到名字的不对,进入青春期后,她逐渐发现,自己的名字,是重男轻女的产物。
因为父母,想要一个男孩,但偏偏生了一个女儿,所以给她取名“迎弟”,其实是期望下一胎能生个男孩。
得知真相后,她陷入了困扰,并常常因此而自卑。
每次自我介绍、上台发言,她都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名字,甚至学校的表彰大会,她也同样因为名字而感到无所适从。
“别人听到我的名字会怎么想我?”
“我是不是不受待见、不被祝福?”
“为何我偏偏是个女孩?”
这些自我怀疑式的疑问,伴随她度过了整个青春期。
在20岁时,她终于鼓起勇气,历经多道程序,成功改掉了自己的名字,现在的她感觉浑身轻松,觉得自己终于走出了重男轻女的阴影。
评论区里,无数女性产生了共鸣,数不清的“招娣”、“迎弟”、“梦迪”都在这个女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们想改名的愿望也愈加强烈。
图源:电视剧《娘道》剧照
有些网友觉得“一个名字而已,没必要小题大做”,可对于这些“招娣们”来说,她们面临的是最真实最扎心的现实困境。
这种无形的困境叫做“重男轻女”,它笼罩中国女性已经长达数千年。
即便在如今这个处处标榜“男女平等”的时代,依然有很多女性在遭受其余毒。
为什么说“招娣”是一种“女性困境”在很多人的记忆里,身边的同学和朋友,或多或少都有叫类似于“招娣”、“迎娣”这样的名字。这样的取名习惯,古已有之,之所以父母这样做,当然不是因为这样的名字好听,而是因为这个娣,指的是“弟”的意思,谐音过来就是期望招来一个弟弟。
在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丰乳肥臀》中,体现的十分明显,作为母亲的上官鲁氏,生有7个女儿,分别叫做来弟、招弟、领弟、想弟、盼弟、念弟、求弟。总之,所有女儿的名字,都是为了等来一个儿子,到了第八胎,终于生出一个儿子,欢天喜地的母亲为他取名叫“金童”。在取名求子这件事上,无论文化高低,就算花钱找人,也得创意十足。
有的父母给自己的女儿取名为“念儿”、“转儿”,好像还挺好听,细究一下,其实这样的名字背后也背负着想要一个儿子的夙愿。还有更离谱的,直接不装了:妹够、少婷(不要再生女儿了),植弟,保男、迎他(盼望要个男孩)。给女儿起名“少婷”的父母,儿子出生后,一改先前随意潦草的态度,专门花钱找人起名字。
截至今年10月24日,只单独拿国内某省份来做样本,点开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的查名系统,选取占人口比例排名前十的姓氏加“招娣”“招弟”的关键词,可以检索到叫该名的女性有11104人。
这个数字如此庞大,而在这些数字背后,都有着一个从出生就注定饱受偏见的女性。
中科院心理研究员任孝鹏曾说:“中国人的名字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
他在《名字的心理效应:来自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的证据》一文提到:“当这个女孩被命名的时候,其实反映的是他父母的价值观。不管是因为重男轻女,还是受当地风俗、宗族观念影响,从赋予一个人名字开始,它就反映了命名者的期望,或是希望孩子金榜题名、飞黄腾达,或是希望孩子平安成长,或是希望孩子很美很漂亮。”
如果当一个女孩被命名为“招娣”一类的名字,从出身开始,她就注定不会很受父母待见,在她后面的人生历程中,被忽视、被嫌弃、被刁难,将会或多或少的承受。
一位名叫“招娣”的女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她出身后因为不是男孩,父母就把她丢给了爷爷抚养。
爷爷是传统大家长的思想观念,十分重男轻女,从小到大,她感觉自己在家里没什么存在感,爷爷几乎不会跟她说话,即便是要说话,也常常是凶巴巴的。如果丢了东西,爷爷和奶奶第一时间,就会怀疑是她偷的,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就打骂她。
但弟弟犯错了,爷爷奶奶常常当作无事发生,久而久之,弟弟就觉得欺负姐姐是正常的,他要是犯了什么错,通通都甩到姐姐身上,她已经记不清自己挨了多少打了。
有一次,她和弟弟起了矛盾,脾气暴躁的弟弟直接从厨房拖了一把菜刀把她的手砍出了血,她哭着找爷爷,爷爷只是说了弟弟两句就没然后了。
她一直非常努力地学习,因为她觉得只要自己成绩好,爷爷就会更喜欢她一些。
于是,她努力考上了高中,虽然成绩很好,但从小到大的痛苦经历让她变得非常自卑和木纳。开学时,做自我介绍,她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刚说出口,底下的人就议论纷纷,那时候,她才知道自己的名字“招娣”,竟然只是为了招一个男孩。
从那以后,她变得更加自卑和封闭,整个青春期都是灰暗的。
图源:纪录片《姐姐》剧照
一位网友的留言让人心碎:“有的孩子一出生就是父母期待的礼物,有的只是父母期待礼物的包装纸。”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因为性别,就要成为他人的附庸。
不要觉得这些叫做“招娣”的女生们,只是因为一个名字而耿耿于怀。她们厌恶的不是名字,而是厌恶隐藏在名字背后的那套重男轻女的逻辑,那套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逻辑,让无数女性饱受摧残。
“重男轻女”是如何摧残一个女性的之前《乘风破浪的姐姐》热播时,节目组有个环节,安排选手给任意一个人打一个电话。有些选择给朋友,有些选择给恋人,而歌手于文文把电话打给了自己的父母。
她小心翼翼地问道:“爸妈,如果你们回到过去,得知将来结婚后会生下一个女儿,你们还会结婚吗?”她停顿了一下,又特意补充到:“不是儿子,是女儿。如果觉得这样值得的话,请想清楚再结婚。”
图源: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片段
看似突兀的问题,却包含了她多年的隐痛,因为父母一直想要一个儿子,却偏偏生出了这个女儿。即便她现在已经长大成人,还成了歌手明星,但她依然难以释怀。作为女儿,以一种不被期待的方式来到世上,是很多女生的隐痛。
这种痛,无论贫富,也无论地域,往往需要一生来治愈。于文文这种情况还不算严重,至少她能平安长大,但还有很多不被期待的女儿们,从怀胎那一刻,都随时面临着死亡的风险。
伊能静早年间接受采访时,曾回忆往事,她说自己已经生过6个女儿的母亲,曾不择手段想把她堕掉。
“从沙发上跳下来、喝药、找偏方都没用,无可奈何生下了我。”得知生下的是个女儿,伊能静的父亲扭头就走,说要去外面和别的女人生儿子。她的母亲因此更加崩溃,不断自责,怪自己没有生下儿子。
图源:采访节目《金星秀》片段
在2001年,我国就曾立法,明令禁止家长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很多人会说,父母想看看自己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有什么错?可事实上,每一项立法的背后,往往都流淌着血泪教训。
正是因为可以鉴定胎儿性别,无数的女婴在还没出生时就被判了死刑,那些年,人工流产火遍全国,随处可见的流产广告遍布大街小巷。
立法后,虽然有所好转,但重男轻女的观念依然流淌在很多中国人的血液里。不能明面鉴定?那我就偷偷鉴定呗!
于是,一些不法机构,打着孕婴摄影的旗号,进行着非法胎儿性别鉴定。怀孕的妈妈,去拍孕期照,拍完后照片被拿去检测,出了结果后就以袜子为暗号。如果父母收到的袜子是蓝色,那就是男孩,如果是粉色,那就是女孩。
然后,重男轻女的父母很有可能就会将女婴打掉。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毕竟摄像鉴定还是不够准确。另一条黑色产业——“寄血验子”,更加离谱。
既然大陆不让查,那我就把孕妇的血寄到香港去验。在2019年,深圳罗湖海关查获了一起“寄血验子”的案件。一位跨境上学的12岁小女孩,背包里被查出了142支血样。
这142支血样,如果没有被查获,就会被转运的香港进行检测,而检测的结果不只是一张化验单,而是决定着142条生命的“判决书”!
图源:普法节目《今日说法》片段
如果没有钱去做非凡鉴定,就没有办法杀死女婴吗?不,你远远低估了人性的恶。
据新闻报道,一位重男轻女的父亲,亲手把自己的刚出生的女儿推下了100米的悬崖。
有奶奶看到儿媳妇生下的二胎又是女孩,狂怒的她直接把女婴丢进了垃圾桶。
从2000年到2010的整整十年间,共有1.46亿新生儿。而男性比女性足足多出了1265万,在这悬殊的对比下,有多少女孩被抹掉了出生的权利?
更可怕的是,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就算侥幸出生了,成长之路也会充满心酸痛苦。她们有什么错?难道就因为她们是女孩吗?
性别,从来都不是这些女孩自己能决定的。每一个孩子,无论男女,都应该得到父母平等的对待,都应该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重男轻女从古至今毒害了千千万万的女性,如今,我们是时候切掉这颗毒瘤了。
女性的觉醒很多时候,父母和长辈,在幼小的女孩心中,就是权威,是整个世界,面对父母的偏见和忽视,她们往往像掉进了黑暗的无底洞一样,无路可逃。
但在如今这个日益进步的社会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男女平等”而努力。饱受摧残的女孩们,也开始鼓起勇气搭建出一道阶梯,从绝望的无底洞里,逃离。
在198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关于姓名权的规定是:“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这一规定比较落后,程序十分复杂,很多名叫“招娣”一类名字的女生想要改名,常常困难重重,很容易被驳回。
但好在2020年,国内的“招娣”们掀起了一股抗议的浪潮,推动国家对改名法进行了改进。
2021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于姓名权的规定更改为:“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去掉了“依照规定”,改为“依法”。
因为民法的这一修改,程序简化了很多,而且“招娣”们改名也有了正当理由,在网上可以看到一些女生已经成功改名。
当然,这里并非鼓励这些女生都去改名,而是希望每个女孩,能够从过去遭受重男轻女的痛苦阴影中走出来,重新建立自己的世界,不会因为一个名字,而继续遭受偏见和非议。
在当今时代,女孩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经济和精神的独立,不必成为男性的附庸,也不必忍受重男轻女的剥削。
图源:电视剧《欢乐颂》片段
每个孩子的降生,都是无比珍贵的礼物。但愿在不久的未来,每个孩子,无论性别如何,都能平等获得父母饱含期待没有偏差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