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28日 23.8°C-26.3°C
澳元 : 人民币=4.53
堪培拉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国防疫实质放弃“动态清零”(图)

2022-12-08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叶胜舟:近期状况有如上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包产到户,多数地方和民众不堪重负渴望放松。地方敢闯敢试,先上车再买票,倒逼推动中央前进。

中国防疫实质放弃“动态清零”(图) - 1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十条”,进一步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措施。路透社提前两天引用知情人士消息来源,报道了相关内容,而且准确预告最快12月7日发布。

“新十条”加速放宽超预期

缩小高风险区。允许按住户划定,明确不得随意扩大到小区、社区和街道(乡镇)等区域,实质宣告高风险合围区、封城(或称静态管理、静默管理)成为历史。明确高风险区“快封快解”,连续5天没有新增感染者,均要解封。如某地首府封控100余天,不明不白不解封将成为历史。

减少核酸检测。禁止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缩小检测范围、减少频次,除了高风险岗位、高风险区人员定期进行核酸检测,其他人员愿检尽检。这意味着其他人员自愿检测将自费,大幅减少地方财政的防疫负担。

减少健康码用途。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实质取消了各地通过健康码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附加功能。没有完全废除健康码,的确有保留必要,特殊场所、特殊行业需要,核酸检测登记、报告需要,一旦出现毒力更强的变异株升级防控也需要。

允许居家隔离。尽管前缀限定“具备居家隔离条件”,后缀允许“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但在实际操作中,无症状感染和轻型病例由于核酸检测不及时、不报告,多数民众如有感冒症状,即使无隔离条件也必然倾向于居家。集中隔离如果收费,民众有抵触(需防范有些地方借机敛财收费,闹出官民新矛盾);如果免费,海量阳性没这么多床位,地方财政也扛不住。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密切接触者,由“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改为“0+5”,也是明显放宽。

取消落地检。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此前各地针对跨省人员落地检捆绑的“三天三检”或“五天四检”,已无执行必要,必然自行废除。

允许自购感冒药。明确要求不得限制群众线上线下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治感冒等非处方药物,多地已提前放宽,不再进行登记。多地民众上周末也已辨清放开风向,开始抢购囤感冒药。

鼓励人员流动。禁止非高风险区限制人员流动或停工、停产、停业,这意味着鼓励民众跨区域流动和消费,此后除非出现毒力更强的变异株,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将降至最低。2013年春节不会再号召“就地过年”、“非必要不出省”。

地方倒逼中央放宽

“新十条”措施的调整出台比较仓促和被动。观察国务院主管卫生健康工作的副总理孙春兰近期表态就可看出轨迹。11月中旬,重庆疫情大反弹,11月21日至27日,她依一线指挥武汉、吉林、上海等重疫区防控的先例,奔赴重庆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据新华社11月21日通稿,孙春兰一到重庆就强调,“坚定不移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11月28日综述稿,她还要求重庆“加快疫情较轻地区社会面动态清零进度”;但返京后,11月30日、12月1日连续两天在国家卫健委召开座谈会,不再重申“动态清零”,反而强调“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要求“防控政策持续优化,走小步不停步”。

观察近40天的防疫重大事件,可以清晰看出中央与地方、“清零派”与“共存派”博弈的时间轴和逻辑线。10月下旬“二十大”闭幕后防控措施依然严厉,民众预期和市场信心受到较大打击。11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通过放松防控的“二十条”,次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

各地久旱逢甘雨,纷纷放宽,甚至“层层减码”放宽。11月12日,石家庄发布《致全体市民的一封信》,以此为标志打响“全面放宽”第一枪。随即本地阳性、全国阳性迅速上升,遍地开花。11月20日晚,石家庄通告,为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今后5天在6个区开展全员核酸筛查,以此为标志全国防控措施又明显收紧。

天有不测风云,11月24日,乌鲁木齐市火灾导致10人遇难,成为再次放宽的导火索。否则这轮收紧后,按正常节奏将延至明年3月底,全国“两会”政府换届后才放宽。11月26日至27日,全国多地、多所高校的抗议成为最后一根“稻草”,青年成为这一波活动的主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1月30日,广州宣布类似石家庄11月12日的放宽措施,以此为标志打响“全面放宽”第二枪。天下苦疫情久矣,全国各地纷纷比速度、比胆量放宽,其中最多两条措施为: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不查健康码,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

据国家卫健委网站“疫情通报”专栏,12月4日,全国新增本土“4247确诊+25477无症状感染”,跌回3万例,表明数据已严重失真。河北保定正在“阴性清零”,挨家挨户普遍中招,一个县的真实阳性就可能轻松大于12月4日全国报告的阳性。

以Omicron的强传染力(R0值高达18),一旦放开,阳性感染必然剧增。印度干脆对核酸检测少采样、少统计、少报告,事实表明中国各地政府心照不宣,也这么干了。坦率地说,由于不再大规模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未来至少3个月,国家卫健委汇总报告的每日新增本土阳性数据已无任何参考价值。

近期状况有如上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包产到户,多数地方和民众不堪重负渴望放松,中央决策迟缓。地方敢闯敢试,先上车再买票,倒逼推动中央前进,实质放弃了阳性病例“动态清零”总方针。结局还好,中央顺应民意,从善如流。

防疫急转弯的后遗症

每日新增阳性持续1000万。12月6日,中国CDC研究员冯子健在清华大学“春风讲堂”中坦承,“我们多数人都难免遭遇一次感染”,并根据数学模型预测,最终感染比例是“80%-90%”。12月16日,中国与北美同步上映《阿凡达2》电影,猫眼平台“想看”人数不断攀升,截至12月7日23时达131.1万,远超《流浪地球2》的47.5万,预计将掀起三年久违的观影狂潮,片长190分钟,看完后很多观众还会在影院附近吃饭。2013年1月7日,一年一度的春运拉开帷幕,持续40天(惯例春节前15天至春节后25天),全国数亿人次跨省大流动。这两个因素将加速中国疫情扩散,如按未来3个月感染80%预测,拥有14.1亿人口的中国每日平均感染高达1253万,持续破千万。

局部地区医疗资源挤兑难免。短期内阳性如此海量,增长曲线未必能压扁,县城及以下的农村地区存在医疗挤兑的高风险。尽管“新十条”专门要求,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香港今年疫情暴发,80岁以上未接种疫苗老人的病死率高达14.67%。截至11月28日,中国80岁以上老人的全程接种率仅为65.8%,明显偏低。Omicron扩散明显加速,相当一部分老人将在未全程接种前感染,重症率、死亡率虽然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绝对数并不低。2023年春节能否祥和欢愉,不容乐观。美国总统拜登接种4针mRNA疫苗,仍然感染3次。中国人多地广,如果第一波自然免疫持续四五个月未完成,第二波重复感染又叠加,对民众和医院折磨更多。

居家隔离后核酸检测难以执行。“新十条”要求“居家隔离期间加强健康监测”,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隔离第6、7天连续2次核酸检测,密切接触者第5天核酸检测,阴性后分别解除隔离。实际操作很难执行,全国阳性很快暴增,根本来不及核酸复查。何况无症状感染者不能及时发现,照常工作或休闲,客观上会传播病毒。既然全民感染和自然免疫不可避免,广州社区已采取的做法更务实,如发现自己有感冒症状,就居家一周,扛不住去医院,症状消失后该干嘛就干嘛。

防疫政策急转弯太快太猛。12月初,有些地方进入医疗机构、中小学校或托儿所都不要求提供核酸阴性证明,留下极大后患,非常糊涂。病人尤其重症病人在医院被感染,产生更大痛苦和更多开支,有权利向医院索赔,会产生大量法律纠纷。中小学校或托儿所有大量未成年人,症状相对成年人更轻,但香港也有报告婴幼儿感染后死亡,万一有三长两短,家长岂会轻易放过学校和出台政策的政府部门?还好已被“新十条”明令纠正。民众缺少一段缓冲期、适应期,如今难免焦虑彷徨忐忑。早知现在,何必当初,耽误半年。如果3-5月上海不封城,全国春夏有序放开,“二十大”前顺利实现全民自然免疫,肯定比冬季更好。更不必草率决定在千万人口城市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把宝贵资源和时间浪费在建设核酸亭、隔离设施上,未及时研究制定科学详尽的方案,为老人接种、提前储备药物、扩容ICU病床等。

中央政府管治威信受挫。经政治局常委会审定的“二十条”,明令“面向跨省流动人员开展落地检”。但山东宣布,从12月5日起,取消强制性落地检;北京宣布,自12月6日起进入首都机场航站楼可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实质也违背“二十条”精神。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第1号公告,“经国务院批准”,将新冠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新十条”不再强制集中隔离,实质已将新冠肺炎还位于“乙类乙管”,而非提级的“乙类甲管”,肯定事先经过中央批准,但在第一段导语中没有加一句,“经国务院批准”。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的国家卫健委,在公文中未明确经国务院授权,就更正了国务院批准的“乙类甲管”措施。新华社12月5日评论称“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走过”,结论成立,但时间点含糊。国家卫健委汇总的本土新增阳性,不完全统计约3万例,难得不比三季度更困难吗?第一波感染高峰来袭时难道不更困难吗?近期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总台调门急转,为放宽防控做舆论铺垫,网民已流传多个版本,将三大央媒以往自相矛盾的表述截屏对比。

民主科学理性决策任重道远。2020-2021年,中国政府防疫战绩漂亮,形成路径依赖,过于自信甚至固执,2022年改变太慢太被动。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机制是双刃剑,办好了成效加倍(如两弹一星),办砸了祸患加倍(如大跃进、文革)。在公共领域,每个参与方、利益群体都是平等的一员,通过充分的讨论和辩论,逐渐形成共识,推动制定和完善公共政策。“一言堂”是可怕的甚至致命的自负,没有永远正确的领导、组织和决策,需要互联网的迭代思维动态升级优化。否则哪怕出发点是好的,也容易伤害民众利益,并引起民意逆反。倡导专家拥护真理而非权力,多讲真话而非为诠释政策放“马后炮”。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