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15日 17.3°C-20.3°C
澳元 : 人民币=4.54
堪培拉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2023年中国那些“撕裂社会”的新闻(图)

2024-01-02 来源: C计划 原文链接 评论2条

本文转载自C计划,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写在前面

在暂停两年后,这一年的年末,我们重启“朋友圈撕裂报告”。

不同于过去三年的跌宕起伏,这一年多少有些乏善可陈。甚至每天的媒体头条,也总是挤满鸡毛蒜皮的小事。面对很多话题热点,人们仿佛丧失去争论的欲望与热情。更多倦怠之下,对公共的关注,也投射着各自生活中的情绪。

2023年中国那些“撕裂社会”的新闻(图) - 1

以下这些文字,与其说是一份“撕裂报告”,更不如说是一份时代记录。我们尝试记录下这个年份中依然重要的一些事,探究这些争议或撕裂背后的社会情绪,并分享我们在课堂上究竟会如何和孩子们探讨这些议题。我们始终相信,当我们种下更多多元、包容、理性、思辨的种子,终将促成更多的同理、建设、沟通和对话。

武汉跳楼的母亲与红头发的女孩

事实

2023年5月23日,武汉汉阳区弘桥小学内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当天午休时间,校内一名年轻的语文老师从地下车库开出私家车,停在校门附近等候另两名老师。一个男孩蹲在车边,正好位于司机的视线盲区。随后车启动,男孩被碾压,送到医院抢救后死亡。

男孩的母亲很快赶到学校,并在随后和校方、媒体的沟通中提出自己的质疑和诉求。但舆论的关注点却逐渐失焦。她的身材、相貌、衣着均被凝视。有人质疑这位母亲为何还化妆、为何穿着套裙;有人认为在肇事司机被刑拘、校领导被处分的情况下,她的维权是想讹钱或博眼球。

6月2日,这位母亲从家住小区的楼顶跳楼身亡。

而这并不是今年第一起引发舆论轰动的网络暴力事件。

2023年1月23日,23岁的女孩郑灵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半年前,2022年的夏天,在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后,郑灵华染了自己最喜欢的发色粉色,去医院探望卧病在床的爷爷,告知他自己的好消息。但当她把和爷爷的合影发到网上后,照片却被盗用,甚至被谣传成“老少恋”。她分享照片的行为被视作是炒作、吃人血馒头;针对她师范生的身份,也有网民质疑她“染粉色头发不是什幺正经人”、“不配当老师“……彼时,郑灵华留存了这些网暴她的留言、网帖,坚持用法律向网暴者维权。但她自己却深陷抑郁,最终选择自杀。

网络暴力受害者的名单还在不断拉长。2013年11月6日,B站通报了一起“人肉开盒”案例。所谓“人肉开盒”,乃是人肉搜索与网络暴力的合体。一旦在网络空间遇上看不惯的人,听到不合意的观点,甚至不需要任何理由——只需要对方一个id,就可以“开盒挂人”。受害者的私人信息悉数曝光,不限于身份证号、住址、电话号码、银行卡号、工作单位、出行记录。一旦这些信息公开,憎恶他的人尽可以打电话、发信息、寄快递乃至跟踪尾随。从明星艺人,到网红up主,再到完全的素人,任何一句网络发言都有可能招致开盒。而让人倍感惊讶的是,B站所曝光的这起案件中,40多个嫌疑人分散在18个省市,主谋竟是两名未成年人。而物流、通信、酒店、金融等系统,甚至行政系统的个人信息泄漏所形成的数据“黑产”,则是开盒者最主要的信息来源。

C计划观点

打击网络暴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社会共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用法律制裁网暴者,也是老生常谈。依然值得我们不断追问和反思的,还是“为什么”。为什么网暴者会对网络上的陌生人怀有如此巨大的恶意?为什么他们会对他人承受的痛苦如此无动于衷?

我们可以看到在许多网暴事件中评论者们的思维范式:丧子的母亲之所以看上去很平静,就是因为她不爱自己的孩子;她之所以会衣着精致的来到现场,就是因为她想红;粉发女孩之所以要发和病重爷爷的合影,就是因为想吸引流量……他们看到某一现象,断然地归结于某一恶劣的动机。他们完全意识不到问题的复杂性、人的行为动因的复杂性,明明某一行为现象背后还有多种可能的解释,却只愿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那一个。当我们抨击那些网络喷子时,往往会忽略的一点是,他们很可能是在真诚地捍卫他们心中的正义和道德规范。而那个随意而武断评价他人的人,也可能是我们中的每一个人。

另一方面,当主播或UP主们的生活变成了人们日常消遣、娱乐时“观看”的对象,人们似乎也难以意识到对方和我们是同样的人;而网络时代的线上距离,也让我们难以与一个个抽象ID、虚拟头像背后真实的人产生真实的链接。他人的生活与痛苦显得如此遥远,成了可以被肆意评论、嘲讽的对象;网络的匿名性更分散了个体身上的道德责任,评判、辱骂乃至开盒,反而成为对自身生活不满的宣泄途径。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这也是在C计划的课堂上,我们会反复和孩子们讨论的。警惕简单归因、倒推动机,看到事物的复杂性;辨析公私边界、言论界限,尊重他人的隐私,包容多元观点与不同的生活方式;不断换位思考,看到不同群体之间的相通之处,拓展同理圈……网络暴力的治理,必然需要多方合力。而教育,永远是其中不可缺失的一环。

天门山跳崖事件

事实

2023年4月4日,四个通过群聊认识的年轻人,相约张家界的天门山。他们是33岁的河北人彭志军,在理发店做零工,单身,母亲已经去世。23岁的四川女孩陈婷,曾在美容院学徒,父亲患癌。34岁的河南人刘志永,离了婚,一个孩子跟着前妻。另一个也是23岁的年轻人,福建人张财睿,来自村里最穷的家庭,初中毕业即外出打工,父母离异。

他们抱着必死的决心出发。跳崖之前,都服了毒,留了遗书:本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本人是自杀,与其他人无关。三名男性先从天门山玻璃栈道出口跳下,女孩则被人拦下,但送到医院后依然抢救无效死亡。

C计划观点

这场悲剧令人震惊、惋惜。人们迫切想知道——为什么。

或许这四个年轻人也被抑郁等心理、精神疾病所困扰。但从媒体的采访来看,这四个来自不同地区、背景经历毫无交集的人,唯一的共同点,便是贫困。他们的成长经历中都有着各自的苦难与困境。但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里,无论经历再多苦难,“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事。关于贫困的叙事,不应该是“吃苦耐劳”“勤劳致富”?他们如此年轻、身体健壮,有什么资格去自杀?他们的轻易放弃,不正是证明他们的脆弱不争?

如何评价和看待他们的选择?我们更需要看到的,是他们的处境。在疾病、贫困和日复一日机械化的劳作中,他们看不到阶层跃迁的路径;亲友的疏离、社会支持网络的缺失,深切的孤独背后更是意义感的缺失。他们处于这个倦怠社会最底层,当希望丧失,“躺平”既是一种被迫的妥协,也是无力的反抗。而轻生,成为其中最为极端的姿态。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他们的坠落是一个值得令人警觉的信号,提醒我们不断去思考应该如何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流动的机会,一个能为绝望之人托底的社会。而对于个体来说,如何理解苦难、面对苦难,如何去寻求生活的意义感,则是每个人终身最重要的议题。

在C计划的课堂上,我们和孩子们阅读《活着》,看到时代的沙是如何变成普通人身上的山,和他们一起讨论福贵的“活着”究竟是一种豁达还是一种妥协,以及在“认命”之外还有什么选择;我们也在不同的书目中和他们讨论贫困,看到贫困的代际转移和恶性循环,看到贫困背后复杂的结构性因素。帮助孩子们理解问题的复杂性,也帮助他们成为积极乐观的行动者。

体育馆的坍塌

事实

2023年7月23日下午,齐齐哈尔市三十四中体育馆顶棚发生坍塌。事故发生时,学校的女排球队——17名队员和两名教练,正在馆内集训。而整个屋顶轰然坠下,让馆内之人几乎无处可逃。最终,十个年轻的女孩和一位教练遇难。这起事故的缘由令人倍感愤怒:与体育馆相邻的教学综合楼正在施工,而施工单位将珍珠岩堆放在了体育馆屋顶。时逢雨天,本身重量较轻珍珠岩浸水,增重数倍甚至十数倍,导致体育馆顶棚难以承重发生坍塌。换句话说——这是一起完全的人祸:体育馆屋顶,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被用于堆放任何建筑材料。

三个多月后,又一起类似的事故发生。11月6日,黑龙江佳木斯市下属的桦南县,一座体育馆顶棚坍塌,三名在其中打篮球的少年身亡。这一起坍塌,看似与降雪有关。但终究,仍是建筑本身的设计和质量的问题。在媒体的调查中,按照体育馆建造时的标准要求,应能承载88.6里面深度的积雪,而事故当晚的积雪是32厘米,远没有到达承载极限。

C计划观点

这两起事故背后的原因或许并不复杂。展开调查,厘清责任,依法处置,展开安全排查——类似的事故,已经有了一系列成熟的流程。而这个流程里,也包括了如何对待死者的家属亲友与舆论。

年轻生命的逝去,家人的悲恸让人感同身受。在齐齐哈尔体育馆坍塌事件后,一位父亲在医院走廊里冷静而又有条理的发言视频,也让人无比动容。他的诉求并不复杂,他想知道孩子抢救的详情,希望“多少让我看一眼,没准那不是我的孩子”。但事发后的六个小时,警察们来执勤、维持秩序,谨防家属闹事,却没有任何人给他提供更多的消息。类似的情节,并不让人陌生。悲痛的情绪在某种程度上是危险的。它让人愤怒,会放大人们的不满,它可能会被“利用”,成为不稳定的因素。面对这种潜在的危险,很多管理者的第一反应,便是限制它。

在桦南体育馆的坍塌事件中,媒体报道里都出现一个细节:失去了好友的少年们有着强烈的倾诉欲,他们想对外讲述自己的朋友,想表达自己的痛苦和思念——但学校却要求他们不得接受媒体采访。

管理者的心理或许可以理解,但悲痛、哀伤的情绪依然需要被正视。它们需要被疏导、被表达,家属亲友需要被支持,而不仅仅是被控制。我们当然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发生,也希望一系列的处理流程中,人们的情绪能得到更多的同理和接纳,更多的换位思考与人文关怀,更透明公开的信息,更通畅的沟通对话。

本文转载自C计划,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2)
幕幕呆奢侈品代购
幕幕呆奢侈品代购 2024-01-02 回复
14亿人,什么事件都可能发生,之所以会成为新闻,是某些势力炒作的结果。就像唐山烧烤店事件,黑社会男对上夜总会大姐大,挨了耳光的大姐大,下死手用酒瓶给男子爆头,结果被反杀,这情节在哪国没有?
蓝蓝Kayla
蓝蓝Kayla 2024-01-02 回复
铁链和烧烤是不是去年呢?我已经记不清了。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