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27日 18.0°C-19.8°C
澳元 : 人民币=4.54
堪培拉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追踪一个男孩的十年:剑桥本科、MIT博士、25岁成为哈佛助理教授,他经历了什么?(组图)

2024-08-26 来源: 留学杂志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10年前,外滩君采访过一位学生,那时他还在上海中学国际部就读,不仅IB满分,还选修了15门AP课程,一度刷新了学校的历史纪录,并顺利拿到了剑桥大学offer。

一转眼十年过去,他已经从MIT博士毕业,还在25岁的年纪,从近200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功应聘上了哈佛助理教授,如今在哈佛商学院讲授数据分析课程。

追踪一个男孩的十年:剑桥本科、MIT博士、25岁成为哈佛助理教授,他经历了什么?(组图) - 1

左图:十年前,接受外滩君采访的Michael

右图:十年后,Michael在哈佛校园

他的履历,听上去简直就是国际教育赛道最优秀孩子的成长范本。

可是,当我们联系到这位主人公,Michael,和他聊了聊自己这十年的留学、科研和求职经历,才发现,在这一路名校光环的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挣扎和焦虑。

他的成长经历、在英美两国顶级学府的求学、实习和求职感悟,都能给后来者,尤其是同样走在国际教育这条路上的学生,诸多启发。

追踪一个男孩的十年:剑桥本科、MIT博士、25岁成为哈佛助理教授,他经历了什么?(组图) - 2

Michael

01

应聘哈佛教职,

从上百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2年前,正在MIT读博的Michael,看到哈佛大学招聘的消息。

按照要求,他准备好阐述自己研究理念和教学理念的个人简历,并挑选了自己过去发表过的2-3篇科研论文,以及3-4篇推荐信,一股脑儿发了过去。

“一般来说,应聘基础学科的教授岗位,比如数学系、物理学系教授,至少要做过三轮博士后,每一轮需要2-3年时间,而且竞争非常激烈。”Michael介绍说。

Michael申请的商学院教职岗位,虽不如基础学科那么竞争激烈,但也汇集了来自全世界近200位候选人,最终录取率差不多是0.5%,他开玩笑说,“比我高中时申请哈佛大学难多了。”

追踪一个男孩的十年:剑桥本科、MIT博士、25岁成为哈佛助理教授,他经历了什么?(组图) - 3

在经历几轮面试初筛后,候选人中的胜出者会被请去做现场报告。那一天里,还会有20-30个小型Meeting,相当于全天候面试。

Michael没想到,自己真的收到了哈佛发来的录取邮件,成功应聘成为这所顶级学府的助理教授。年仅25岁的年纪,让很多哈佛老教授,惊掉了下巴。

美国大学的终身系统职位分为三等: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其中,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是中级职称,属于大学编制内教职员工。

助理教授有自己独立的教研室、实验室以及科研经费,可以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如果在规定年限(5-7年)不能晋升为副教授,学校也可以解除雇佣关系。

如此年轻、且几乎没有大学教职经验的他,究竟是怎么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

Michael谦虚地表示,到了这个阶段,其实大家科研实力都差不多,很难量化和比较,背后还是有运气成分的。

他很庆幸自己的博士专业是运筹学,主要做技术和算法上的研究,而算法研究,是很多美国大学的着力发展方向,职位空缺会多一些,相对没那么卷。

运筹学Operations Research,是20世纪3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现代管理学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该学科应用于数学和跨领域研究,利用统计学、数学模型和算法等,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特别是改善或优化现有系统的效率。 

“一般来说,如果我们有一个还不错的博士研究项目,毕业前尝试申请30-50所美国大学的教职,起码会收到保底校的offer;运气不错的话,会拿到3-5份offer。”

至于能被哈佛青睐,Michael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研究课题和方向,对学校来说很有吸引力。

追踪一个男孩的十年:剑桥本科、MIT博士、25岁成为哈佛助理教授,他经历了什么?(组图) - 4

博士期间的Michael

运筹学专业需要将算法和模型,落地到实际应用中,区别就在于不同学生研究的方向不一样,有的尝试和能源行业相结合、有的人做航空业、汽车行业,还有人做农业...

而Michael一直对医疗行业感兴趣。他并非只是发了几篇相关论文,而是扎扎实实做了一些和医疗相关的研究项目,并运用到实际中。

剑桥本科期间,他用自己学的数学知识,做了一个关于埃博拉病毒的研究模型;

在MIT,他有一位同学是哈佛医学院的医生,两人合作将数学模型,运用到病情筛查、手术的改进、设备的优化等方面;

读博时,新冠疫情爆发,他设计出新冠疫情预测模型,为政府、医院、医疗机构提供了决策支持,并收到了来自白宫的感谢信.....

追踪一个男孩的十年:剑桥本科、MIT博士、25岁成为哈佛助理教授,他经历了什么?(组图) - 5

Julia收到来自Astra Nova的录取邮件

这些经历,为他的履历添了不少亮色。

在Michae眼里,自己并非最聪明的学生,但是他习惯于反思,经常会思考一些事情背后的底层逻辑。

这样的思维习惯,也让他在毕业后的十年里受益匪浅,并帮助他在是否读博、选择什么就业和科研方向等选择中,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比如,在申请哈佛教职前,他已经对自己为什么要进医疗行业;未来5-10年计划做什么;想要推动医疗行业发生怎样的变革...都有系统性的思考。

他观察发现,很多留学生的技术实力虽然很强,但是对于自己的研究方向、以及为什么要做这类研究欠缺考虑,“其实就是没把自己想清楚,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要做什么”。

追踪一个男孩的十年:剑桥本科、MIT博士、25岁成为哈佛助理教授,他经历了什么?(组图) - 6

02

放弃顶尖投行

用数学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时间回到十年前,那时,Michael心中的梦校是MIT。这十年里,他是如何从数学系,转战运筹学,还找到了自己热爱的领域?

他的答案是,做好眼下该做的事情,为机会的到来做好准备。

“机会并不时时都有,那也没关系,That’s not the right time。但我相信,一直往前走,就会有好事发生。”

一直往前走的Michael,也经历过很多学生都有的迷茫和挣扎。

高中时期,他曾凭借IB满分、15门AP选修(仅有一门是4分,其余都是5分)的出色成绩,拿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杜克、伯克利等一众美国顶尖大学乃至藤校的offer,却很遗憾地和MIT失之交臂。

辗转反侧下,自幼喜爱数学的他,最终选择前往英国,就读剑桥大学数学系。

虽说是剑桥是世界一等一的学府,可在Michael和很多首选美国的学生看来,英国的大学多少有点保守、落伍了,不如美国那般开放、多元、生机勃勃,这让他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好在,Michael并没有心灰意冷太久,而是很快就投入到了挑战性极高的剑桥数学系学习中。

与此同时,他也并非盲目学习,而是始终思考、探索自己的兴趣方向。

“我很早就想明白了,自己喜爱数学,并不是痴迷数学这门学科本身,而是享受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实现在实际场景中的运用。”

追踪一个男孩的十年:剑桥本科、MIT博士、25岁成为哈佛助理教授,他经历了什么?(组图) - 7

课余时间,Michael(最右)和剑桥的同学

成功排演话剧《茶馆》,被BBC采访报道

未来要用数学来干些什么?他还没想清楚。

和很多学生一样,他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无迷茫:高中时期,他曾对医学感兴趣,想过做一名医生,但是自觉拿不了手术刀......

大学阶段,他也和很多同学一样,拼命挤进那些最受欢迎、名校生扎堆的大公司实习,将投行、咨询、科技等行业,都试了个遍。

想要申请到这些头部公司的实习机会,并不容易。他也曾为了一个宝贵的跨国实习机会,付出了很多努力,经历了多轮面试,直到临行前,突然被通知取消实习,这让他一度焦虑失眠。

最终,临近毕业的Michael,以剑桥一等荣誉学位、光鲜的实习履历,收到了来自顶尖投行、著名科技公司的offer,薪资非常诱人。

追踪一个男孩的十年:剑桥本科、MIT博士、25岁成为哈佛助理教授,他经历了什么?(组图) - 8

Michael(右)以一等荣誉学位从剑桥本科毕业

可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却选择了放弃。因为他心中升起的那个声音是:去MIT深造,读运筹学专业。

Michael也是偶然间,因为大二时跟着导师做和埃博拉病毒相关的数据模型,才了解到了这个博士阶段才有的小众专业。

这段项目经历,意外为Michael打开了一扇不一样的窗,也完美匹配了Michael的兴趣:以数学为工具,实现在其他行业的运用,比如医疗领域。

“很后悔,怎么才知道有这样一个专业,真是相见恨晚。”Michael欣喜地发现,目前全世界运筹学发展得最好的学校、也是最早成立该专业的学校,正是MIT。

命运就这样画上了一个圆,虽然晚了几年,他还是来到了曾经的梦校。

不曾想,MIT读博期间新冠疫情爆发,校园关闭,Michael的计划全被打乱。焦虑中,他决定行动起来,为疫情防控做点什么。

追踪一个男孩的十年:剑桥本科、MIT博士、25岁成为哈佛助理教授,他经历了什么?(组图) - 9

疫情期间的Michael

因为有本科阶段的埃博拉项目经验,Michael主动向导师请缨,要贡献自己的所学,设计出一个帮助预测疫情的数据模型。

“从3月7号第一版模型上线,一直到七八月份,我基本上都在研究数据和建模,每周工作时长不低于100个小时。”

他介绍说,过去传染病的防控,往往仅限于传染病学专业的工作;但现在,通过优化数据模型,可以更精准地实现预测,提供防疫决策。

比如,医院每一天需要准备多少床位、呼吸机该怎么分配;疫苗该如何分配、疫苗生产的选址;乃至美联储是否需要降息......

这也意味着,他需要和美国疾控中心、美国紧急管理处、医院、药企、美联储等进行多方合作沟通。

经此一疫,Michael不仅收到了来自白宫的感谢信,也真切感受到,运筹学在优化决策上的作用。

03

剑桥一等荣誉毕业,意味着什么?

关于英美教育差异

除了Michael的实习、求职的故事,让外滩君感兴趣的,还有他在英国剑桥大学数学系的学习经历。

在这里,擅长数学的Michael,惊呼自己经常有一种被碾压的感觉。

“我身边的同学参加IMO(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个金牌、银牌,简直太稀松平常了......仿佛全欧洲的IMO获奖选手,有一半都在我们系。”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连IMO选拔赛都没摸到边的大男孩,却从剑桥大学数学系,以一等荣誉学位本科毕业(只有学业成绩位于年级前20%的学生,才会被授予)。

追踪一个男孩的十年:剑桥本科、MIT博士、25岁成为哈佛助理教授,他经历了什么?(组图) - 10

Michael(左)和剑桥教授

“参加过IMO的同学,已经超前学习了很多。因此整个大一,我基本都在补之前没学过的内容。只有第一年下足功夫,后面才会轻松一些。”

在Michael眼里,以剑桥大学为首的英国大学的数学教育,和美国大学有不小差异。

首先,专业性强,基础扎实;

英国大学的学制大多是三年,而美国大学是四年制。且在英国大学,没有通识教育这一说法,学校默认通识教育应该在高中阶段完成;相反,它更强调学生在本科阶段,打好专业基础,成为更专业化的人才。

也因此,剑桥大学的数学系学生,需要在3年时间里,密集地上完20-30多门数学课程;而美国顶尖大学,可能只学8-12门数学课程,剩下的时间可以自由选课,接受通识教育。

Michael在剑桥的三年里,更是扎扎实实学了30多门数学课程,几乎涵盖了数学的方方面面。

“你不能说,因为自己不喜欢理论数学、不喜欢场论、或者不喜欢群论,就选择不上这门课,所有内容考试都要考的。我们只有到了大三最后一年,才可以选择一些更细化的数学方向。”

等来了美国,他赫然发现,相比MIT的本科生,自己在剑桥学的内容更为全面、也更扎实。

其次,学业要求更高、挑战性更大;

Michael来了剑桥发现,那些能坚持下来的学生,不一定是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反而是真心热爱数学的学生。

“不夸张的说,我大学期间,最典型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上午上课,下午写作业,吃过晚饭回寝室接着做题。”

Michael提醒,如果对数学没有兴趣,仅凭自己过去数学成绩还不错的话,很可能无法承受每天都在上数学课,会觉得很痛苦。

他回忆,自己曾想去蹭一些物理系的课程,校方的反应是,“什么?你觉得数学课还不够多是吗?”

而且剑桥大学的学位等级,会根据期末考试成绩每年评定一次,学位等级不仅影响学生实习、找工作,还会影响考研深造。“一些顶级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都会要求有一等本科荣誉学位,比如MIT。”

这也导致,剑桥学生对每一场期末考试,都非常谨慎。Michael开玩笑说,“本科阶段,我们相当于要经历‘三次高考’。”

追踪一个男孩的十年:剑桥本科、MIT博士、25岁成为哈佛助理教授,他经历了什么?(组图) - 11

Michael和剑桥同学在一起讨论

此外,理论性更强,应用性则弱一些;

Michael发现,英国大学的学科内容更偏向理论,虽然也有一些很好的项目,但整体上可能不像美国大学有更多偏向应用的学科。

不过辩证来看,Michael觉得,自己能有今天的发展和成就,反而要感谢在剑桥本科阶段打下的专业基础。

如今,他不仅在哈佛商学院教授数据分析课程,还在哈佛医学院领导着一个人工智能团队,将医疗与AI、算法相结合。

日常工作中,他需要和美国的医疗机构、医药机构、政府部门、监管部门打交道,尝试将人工智能算法运用到医疗领域的各个方面,推动系统性的变革。

追踪一个男孩的十年:剑桥本科、MIT博士、25岁成为哈佛助理教授,他经历了什么?(组图) - 12

Michael

在采访的最后,外滩君问Michael,对正在为留学做准备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建议?

他再次诚恳地表示,如果说自己取得了一些成绩,也不可否认努力背后的运气。希望大家对未来能抱有一种松弛的心态。

“没录取心仪的梦校、没得到某一份实习、暂时没找到人生的方向...都没关系。不要害怕走错了一步,人生就毁了。”

04

故事的另一面

“普娃”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在过去外滩君报道的很多学生故事中,总会有读者询问,这样优秀的孩子是怎么培养?

这次,外滩君也联系了Michael的母亲,希望能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这位堪称精英教育成功范本的大男孩,如何成长为今天的他。

追踪一个男孩的十年:剑桥本科、MIT博士、25岁成为哈佛助理教授,他经历了什么?(组图) - 13

Michael硕士毕业,和父母在MIT合影

没想到,在妈妈眼里,Michael完全就是一个“普娃”:

小初阶段,成绩一直都处于中游,除了在数学上小有天赋,语文和英语都不冒尖。

可到了高中阶段,他却像一匹黑马,GPA冲进年级前十,还拿下IB满分、15门AP。

逆袭是怎么发生的?

聊起孩子的成长,Michael妈妈表示,自己一直坚持“扬长避短”,不去破坏孩子对学习的内驱力。虽然大环境往往要求孩子全面发展,但是她完全接纳孩子在数学以外的学科,存在短板这一事实。

“小时候的Michael,经常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捧着一本数学书在看。旁人可能难以想象,这个看上去学霸范儿的小男孩,可能语文考试还没及格。”Michael妈妈笑着说。

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孩子在其他学科上的成长。Michael是小学二年级跟着妈妈从温哥华回到上海读书,只能从最简单拼音、汉字开始学起。

即便如此,她也坚持不将焦虑传递给孩子,而是让他按照既定的节奏,不骄不躁,日积月累。

在时光的雕琢下,Michael妈妈欣喜地看见,Michael已然成长为一位双语双文化人才。

在一众世界顶级学府,他可以用接近母语的英文水平,在生活和学术领域游刃有余;另一方面,他的中文表达在留学生中也属于佼佼者,日常还在公众号上写作,探讨自己感兴趣的热点话题。

“对于接受国际教育教育的孩子来说,双语双文化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在海外无论是求学、求职,还是建立人脉社交资源,都需要孩子有真正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Michael妈妈发现,孩子身边不乏一些很优秀的同龄人,他们专业能力很强,却因为语言能力不足,难以真正融入海外,失去很多宝贵机会。

追踪一个男孩的十年:剑桥本科、MIT博士、25岁成为哈佛助理教授,他经历了什么?(组图) - 14

Michael和导师之间的学术讨论

除此以外,Michael妈妈也很注重,在运动和艺术中培养孩子的耐力。

不同于很多父母会在孩子年幼时,一股脑儿报很多兴趣班,Michael妈妈则坚持“少而精”。在她看来,如果孩子选定了一行,就要鼓励他坚持下去,这是一种“耐力”的培养。

小时候,Michael的兴趣班,基本上只有两个——游泳和钢琴。

小学阶段,他有幸被选进了游泳校队。虽不指望走特长生道路,他还是每天坚持训练2个小时,寒暑假还要参加集训。

不指望出成绩、完全将体育运动当成对毅力的磨练,这样一心态,也养成了Michael不轻言放弃的性格。

钢琴学习也是如此。一位温哥华的钢琴老师,曾提醒Michael妈妈,“孩子没必要太早学琴,男孩子更要推迟一点”。因此,Michael从7岁才开始学琴。妈妈对他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将每日练琴变成一种习惯,不要半途而废。

如今,钢琴已经成了Michael生活中的一部分。无论在剑桥读书,还是在波士顿求学,他都觉得空气中不能少了钢琴的音符。

写到这里,估计很多人和外滩君有一样的感触:优秀人才背后的养育之道,好像并没有什么深文大义,遵循的也是一些很朴实的教育规律。

不过,Michael的故事倒也提醒我们,孩子未来的成就,并非当下的状态就能决定。培养的方式多种多样,成长的节奏也可能千差万别。

正如Michael所说,人生不会因为哪一步没走好,就被毁掉。恐惧和焦虑不可避免,但更重要的是思考和行动。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