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14日 20.8°C-22.4°C
澳元 : 人民币=4.51
堪培拉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香港的大学校园涌入了“持不同政见者” ,还有“电子升堂”和举报文化(组图)

1个月前 来源: BBC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转载自BBC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这不是港独吗?”

自从9月加入香港大学的研究生课程以来,这个疑虑是盘踞在张女士心中实时刷新频率最高的一个问句,常见于课上和课后小组讨论期间。

她在香港同学问出“你们从中国过来念书很辛苦吧”时感到警觉,反应几秒,立刻起身高声喊出:“我又没有离开中国,你几个意思?你是不是港独?”

香港的大学校园涌入了“持不同政见者” ,还有“电子升堂”和举报文化(组图) - 1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香港高校的中国大陆学生人数逐年增多。

在此后的几堂课里,几位香港本地学生试图向她解释香港本地文化认同,并出示数据,张女士不以为然,反复强调:“这里是中国,你们不该有这种想法。”

“你也不能说他们是战狼或者小粉红,这些新生代学生还没有那么妖魔化,他们只是在反击。”独立学者邓聿文就这一现象对BBC中文表示。

邓聿文分析,和前几代留学生比,包括张女士和戴同学在内的新生代留学生们是在民族复兴的论调背景下成长的,尽管近几年经济形势下行,但和前几个世代相比,新生代明显更有自信,面对不同的、甚至“敌对的”声音时,第一个直接反应是无法忍受,然后反击。

他认为,在特朗普上台、对华政策更不客气的背景下,这样不同派别互相敌视的趋势还会继续发展下去,思维已经成型的年轻人在没有重大人生改变的情况下“很难接受和改变”。

香港的大学校园涌入了“持不同政见者” ,还有“电子升堂”和举报文化(组图) - 2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在先前的23年里,张女士在中国大陆完成中学到本科期间的16年教育。

中学时穿插在张女士必学课里的爱国教育课程在大学里延展为六门思想课。这些课程有选择性地介绍了中国成立的过程,肯定主要领导人的决策,以及强调国家主权、领土完整。

以台湾议题为例,这些课程以正史的手法强调台湾被中国发现的过程,这是佐证“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决定性材料。

“这是考试内容里很重要的送分题,送分题就是简单的必须拿到分的题。”张女士告诉BBC记者。

其余思想课程的具体内容张女士早已记不太清楚,但她清楚记得,整个本科期间,在台湾归属问题上自己写了四篇3,000字规模的论文,详述蔡英文、陈水扁等人“鼓吹台湾独立的罪恶行径”,但文章内容从不涉及为何蔡英文等人选择这个立场。当前中国大陆所有专业都必须学习多门思想政治类的课程。

张女士也坦承在所有可以选择的论文题目里,“这是最好写的,因为没有争议,台湾一定是中国的。”

2016年,中国官方的新华社发布指南,禁用“两岸三地”一词,此后几年里又多次修订,在台湾议题上加强用词管控。

张女士提出,她并不主动阅读官方文件,但是很清楚记得在2022年,大陆社交软体开始显示IP地址,其中明确将台湾列为“台湾”。不在“台湾”前加“中国”二字的表述会引起网友热议,认为这个称呼别有用心,需要通过强调“台湾”来明确立场。

“我觉得领土完整和领土意识是每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张女士在访谈时常这样强调,尽管她表示自己并不了解什么是“台湾问题”。

“这是最基础的站位,不需要理由吧。”

“电子升堂”

在中国互联网上,一个热词叫“电子升堂”,指代现实里显得棘手的事件通过在互联网上引起讨论、用大众舆论定性定案以及用舆论的压力迫使涉事方就范的方式。

在生活分享平台小红书和社群平台微博上,电子升堂的贴文最多,随着疫情解封、出境念书人数逐渐增多,小红书、微博、抖音等平台成为中国学生最常用的抱团取暖平台,他们在这里交换生活技巧,获得肯定,建立一个个虚拟社群。

“在大家散居的时候,起码在小红书上,我会知道我不是孤单个人,”张女士说。在此前的23年人生里,她没有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过来自香港、澳门或台湾的居民,只会在Bilibili视频平台上看到台湾博主宣传当地美食和赞叹中国食物。

张女士详细记述了自己在小红书上发帖,记录如何在课堂上“挺身而出维护国家尊严”的事迹,着重强调“爱国无小事”。

在张女士发文前,还有一则小红书帖文阐述了自己对于香港另一所大学在官网上标注“台湾”而不是“台湾”的不解。留言区里大量网友极为愤怒,并为“细心的同学”叫好。

刘同学就是在评论区加入热议的一员,他告诉BBC中文:“不承认一个中国就(应该)滚出去。”

香港的大学校园涌入了“持不同政见者” ,还有“电子升堂”和举报文化(组图) - 3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小红书、微博、微信是中国留学生最常用的三个社交软体。

自2024/2025学年起,香港八大公立院校增加了非本地生的本科招生人数,将非本地生的招生比例从20%提高到40%。

根据港府统计,香港大学自资研究生人数由2020/21学年的9,373人,增加至2022/23学年12,674人。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丁智善教授对BBC中文表示,以她所在的学院为例,如今一个总人数50人左右的研究生班级非大陆学生仅有不到10位。这种比例如今在香港的大学里非常常见。

“大部分大陆学生在开学之前甚至已经打听到我的家庭状况,一问就是小红书上往届学生讲述的,这挺吓人的。他们在开学前就已经透过社群网路建立了联系、达成了共识,我们必须适应这些新的动向。”丁智善说。

这样的电子连结不仅出现在线下聚集更多的香港,在文化差异更大、中国学生分布更为分散的英国、美国等地的高校电子升堂也时常出现。

有些使用者在小红书、抖音和微博上表示,自己在海外高校遇到公开讲述自己认同台湾、西藏或香港作为一个独立国籍身分的同学或同事, 随后用当面训斥、身着汉服、民族自信这些方式来“回击”。

在这些贴文的评论区,几乎难以找到持中立观望意见的发言。这也使得网友实际上形成默契的共识:流量嘉奖爱国心。

值得注意的是,据一位担任小红书用户研究员的员工向BBC中文透露,该平台此前一直尽量避免政治相关议题的流量推送,一是为了避免冲突,这有悖于祥和的平台社群文化,二是为了规避所有审核,端平一碗水。

“我们审核部门会尽力删除的。”这位员工如此表示。

但很明显,动辄吸引数万点赞的“港独”、“台独”电子升堂帖游离在这个推流系统之外,它们起码拥有一个可供讨论的空间。

举报

戴同学和张女士同时期入学香港,他回忆自己在入学后不久即见到内地生交流微信群里有人讨论为什么学校官网将“台湾”单独列出来,没有标注“台湾”,不久之后,有另一些网友也发现了这个有别于大陆的分类法,将这个发现发布在小红书上,并引起热议。

戴先生回忆,当他看到这条目前已被删除的贴文时,已有数百人在留言区参与讨论。

“当时大家普遍第一反应就是举报,先给学校写邮件,然后跟警察讲,”戴同学这样说,并表示虽然自己不清楚为什么要举报,但觉得“举报是义务”。

“这是香港的高校,就应该按照中国的认同标准来,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那就是台独,这个问题上没有可商量的空间。”戴先生和他的同学这样说。

戴先生说有同学向所在学校写过此类举报信,但未收到过回应。

问及如果这个事务不在警署受理范围内该怎么办,戴同学语塞,但补充表示他的大陆同学里,有人正在收集某一两个教授“港独”或“台独”的证据,“他们说一定要让学校知道这件事,最好是开除”。

“我没有加入举报,但我必须承认,在联名举报信传到我这里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玩狼人杀,必须把叛徒投进去。我一直觉得在政治问题上,我是一个没有站位的人……”戴先生这样说。

“非敌即友的粗暴二分法思维”

在接受BBC中文访问前,张女士先转发了几则中国媒体细数包括BBC在内的多家西方媒体在中国议题的报道上“态度不端”的讯息。

张女士强调:“你先说台湾是中国的,然后我再接受你的采访。”

同在香港大学念书的香港本地学生S先生(因个人原因要求匿名)告诉BBC,在他念高中时,有别于张女士所接受的对“一个中国”的主权强调,他的课本更多侧重阐述为什么香港的制度有别于大陆,还包括司法为何独立。

“我高中也不远,只是六七年前的事情。当时的课叫做通识教育,培养批判性思维,求同存异,虽然这门课现在也已经变成了强调一个中国、中国都好的公民与社会发展课,”S同学说,新一代香港高中生面对的考卷试题已经不再是一个议题的利弊,取而代之的是类似“请举例说明中国科技发展先进”的问题,立场和态度是作为前置条件存在的。

问及这样的考卷模式,张女士表示她很熟悉,因为在她的大陆教育背景里,很多议题都是以这样默认立场的形式出现的,她需要做的是“拿着结论去搜集证据,站在一面旗帜下”。

戴同学在一学期结束后,和几位台湾同学建立友谊,常常相约探店香港美食。

“国家面前没私情,我之前会这样跟自己讲。但是活人在我面前喊我去吃饭,原来他们和我一样,都是人,要吃饭,”戴同学说,并多次补充他并不是因为和台湾人来往就“支持台独”。

“我其实不敢跟爸妈说我在和台湾人做朋友,我怕他们觉得我叛国。当然,如果我能说服台湾朋友承认台湾这个词,我可能是功臣。”

对此邓聿文认为:“在去全球化的的大背景下,非敌即友的粗暴二分法思维在民粹主义抬头的情况下愈演愈烈,全球都是这样。只是在西方主导的国际舆论背景下,来自中国的反击显得更突出了。”

“这样的公审、互相敌视、举报行为习惯还会继续发展的。”

本文转载自BBC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关键词: 港大政见者港独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