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14日 16.4°C-18.6°C
澳元 : 人民币=4.51
堪培拉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告别2024 、迎接2025的45个答案(图)

13天前 来源: 虎嗅APP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告别2024 、迎接2025的45个答案(图) - 1

虎嗅注:几乎每个年末,我们都会回望旧年,同时期待新年。2024年,未知与确定共存,希望与失落夹杂,新与旧反复交替。

我们见证了时代的变化,在美国大选与巴黎奥运中感受动荡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回归消费的理性,找代购、选平替,在比较与差异中寻找极致的性价比。我们寻求内心的安慰,爱上与AI聊天,和纸片人约会,在“霸总短剧”中收获即时的爽感。

在时代的巨大变局中,我们怀着信念在各自的领域探索、求取,试图用微小但具体的日常支撑起个人叙事。

很难说2025年会更好,但人总是要有奔头的。复盘和展望是虎嗅的传统,每年此刻,虎嗅都会跟行业作者一起回望来时路,此文乃第三篇。

编辑|吴淡宁 、王子中头图|视觉中国

2024年即将过去,站在年终回望,我们该怎样形容过去的一年?  

正如去年年末有人预测的那样,2024年是“大处不可为,小处大有可为”的一年,个性化的需求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机会。

“以‘超级合体’为代表的小团崛起。大团时代过去了,具有个人人格媒体的导游和KOL正在赋予旅行‘独特感’,而这随之带来的溢价非常高,将有巨大的机会。”

——毛琳(上市互联网公司策划总监)

2024,是中国游戏出海突破的一年,《黑神话:悟空》创造了游戏圈的现象级神话。有人在去年的行业展望中,肯定了它的IP价值。

(被低估的公司)硬要说,我觉得是游戏科学。它靠黑神话悟空,足够有名了。但是,我觉得被低估的,是它的 IP 能力。它对这个产品的整体包装,比很多成熟的游戏公司都要强。有朋友形容它“游戏圈里的 4A 公司”。

——王薇 (游戏行业媒体有饭研究主理人)

在这个2024年接近尾声的时刻,我们邀请了45位虎嗅作者,就以下三个问题认真聊了聊:

1. 目前所在的行业是什么?

2. 所在行业未来几年最大的机会是什么?

3. 推荐一家你认为被低估的公司,并说明原因。

展望新的一年,商业消费依然是大家关注的话题。有人认为,在内卷的当下,对抗标准化,找到自己的细分赛道,是行业的机会与出路。

经历了这几年各行各业疯狂的内卷和价格战,“独特性”应该是接下来每个公司都要考虑的话题。

——浩然(商隐社创始人)

回归个性,回归差异,回归真实的用户价值,这些常识,从来是被低估的东西。

——枪上花(品牌营销咨询顾问、公号“枪上花”)

作为未来变数最大的行业之一,AI依然被频繁提起。经历了“AI致死事件”后,有人对它的前景持悲观态度。

如果说2024是技术发展的蓄力期,2025就可能会是AI返身驯化人类的元年。

——林华(虎嗅作者、曾经游戏行业,现AI法律研究者)

对于内容行业,多位虎嗅作者认为,好内容依然是刚需。

受技术与市场变化的影响,“好内容”的呈现形式或许会变。但只要它能产生足够的影响力,能打动足够广泛的人群,它就是“好东西”。

——袁文(略大文化联合创始人,笔名江岳/原野)

2025将会是怎样的一年?大家的预期不高,但稳步前行,希望“一点点变得硬核,一点点提升自己的价值”。

1. 孟钰辰(妙笔华章文化CEO)

目前从事短剧行业。

短剧将会成为中国文化继网络文学之后的又一个现象级行业,会成为内容行业新的增长点,同时也会颠覆传统网络剧的内容。这就像网络剧超越了传统影视剧,短剧一定会全面超越网络剧,并且会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又一个新型行业,将会超越好莱坞的内容,向全球老百姓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抖音旗下的番茄公司,虽然属于网文公司,但是番茄的红果短剧,在未来1~2年用户应该会全面超越爱优腾芒。原因很简单,红果的免费短剧市场,冲击了付费投流短剧。毋庸置疑,用户更喜欢免费观看,所以红果一定会成为行业top1。

而免费短剧的内容,看的是黏性,而不仅仅是一时的情绪冲动,不靠用户激情充值来变现。所以我预测,未来番茄坐稳短剧龙头地位后,一定会慢慢渗透长剧赛道,因为他需要更丰富的内容,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而番茄的内容成本有海量的品牌方,影视投资方,以及各种各样具备金融属性的投资方加入,能用更低成本撬动更大市场规模。

这是番茄的厉害之处:爱优腾芒过去10年,在长剧赛道,每年都各自砸几十个甚至上百亿,几千万上亿拍一部所谓的大剧,用户充值十几块却要骂娘甚至投诉,本质逻辑就是长剧平台用户不想掏钱。

番茄用一年多的时间,做到了爱优腾芒10年都没能做到的:它能让品牌方在剧里痛快植入,也能让用户愿意追剧,甚至掏钱。

相比较之下,长剧回报周期长,不具备优质的金融产品属性,导致很多优质资金也进不来这个市场。同时,砸几千万上亿大投资拍的剧,却要靠铺天盖地的宣传营销,否则用户都不看,而番茄的免费内容,真正做到了用户爱看,品牌方愿意掏钱,广告主愿意下单、为用户的精神愉悦买单,实现了多方共赢,这个生态是爱优腾芒用了10年时间都能没做到的。

过去一年,长剧平台被短剧冲击的很惨,一方面固然有短剧内容尺度更宽松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要说一句长剧平台不争气。各种大项目,几千万投资,故事讲得稀烂,这种案例太多了。有时候我都很难理解,为什么这种垃圾故事值得花那么多钱去拍?

短剧平台的内容变现路径又快又准,真正想在内容赛道上赚钱的人,就一定会规避这种烧钱拍垃圾剧的做法,因此,这个生意本质上是编剧们真正掌握了话语权。

番茄的短剧,有编剧一个月分账150万,但你什么时候听说一个横屏编剧花一两个月时间写本子,能得到这么丰富的酬劳?横屏大剧永远是演员拿得最多,编剧不被看见,钱在哪里,人才就在哪里。所以我预测,只要监管不一巴掌拍死,未来两年,中国会涌现出许多厉害的编剧,会让大家看到中国编剧吊打好莱坞,会在中国网文的基础上,把网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用视听语言展现出来,得到全球用户的喜爱。

基于此,我预测番茄未来一定也会慢慢铺横屏,全面超越爱优腾芒,也会借由短剧出海这条路径,将中国故事讲述给全世界听,这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广泛意义。

我也借此由衷地希望,社会能对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多一些宽容和支持,让更多中华文化的元素走向全球。

番茄目前已经拥有了海量的追剧用户,海量优质的内容生产创作者,所以未来番茄的市值,我认为应该是爱优腾芒的剧集频道加起来的总和。

2. 判官(前产品经理、公众号“判官老司机”主理人)

2024年,我在之前的内容流量和个人IP咨询、海外医药咨询两大业务之外,开始涉足海外流量变现领域。

我的考虑是,中国虽然是世界最大体量的单一语言国家,但目前人均GDP在世界国家排85名开外,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2024年AI应用走向成熟,结合SEO、社交媒体等传统线上营销渠道,衍生出很多新的生意模式。

基于以上两点,面向海外,尤其是GDP排名前50的国家地区,线上广告、付费订阅、电商服务等领域,蕴含着更多增长机会,通俗说就是赚钱的机会更多。

上述“云出海赚美元”领域,我接触了很多小型公司以及个体户,他们在水面之下闷声发财,国外挣钱国内花,用外需拉动内需。

随着技术发展带来的生产力加持,这些蚂蚁雄兵的发展空间巨大。今年我不推荐任何大公司,我认为这些放眼海外市场的超级个体,是被严重低估的。

3. 真叫卢俊(单盘主义工作室创始人)

目前处于房地产行业,做内容创业的工作,房地产行业最大的机会其实就是悲观红利。行业的现状就是一边在规模收缩,一边在转型,所以在解决问题和转型的过程中就创造出一些需求。

当房子没那么好卖了,成为库存了,空置率高了,一些围绕着解决问题的第三方就开始有机会了。比如类似贝壳的中介企业,这两年就有很好的发展,然后类似做租赁模块的自如,整体的规划也做得比较大,然后最近也看到很多做不良资产盘活或者帮助开发商去库存的一些企业开始大量地冒出和崛起。

未来房地产会有大量的创业机会,聚集在供应链的上下游,帮助开发商进行产品力转型和升级的工作。

被低估的企业我推荐小米吧,虽然小米已经是行业内现象级的企业了,但我觉得还是有很大程度被低估。

小米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这家企业的存在本身对于行业有一种整顿和肃清的意义。小米尝试了手机,整个产业链上的山寨机就瞬间消失了,后来项目做了小家电,包括电池、插线板,这种过去一百年都没什么变化的行业因为小米的介入马上开始产品力升级。

最近小米开始造汽车,很多新能源汽车立刻就出现问题开始暴雷,本质上就是产品和小米比较,差距确实太大了。

这样的企业在当下行业内太少,希望各行各业都能出现小米模式的企业,完成整体产业的升级和换代。

4. 老钱(播客“面基”主播)

目前从事自媒体行业,或者说自由职业。

说实话,未来几年可能太长了,都是游牧式的,逐水草(流量)而居。拍脑门的说,播客有增量,但供给太多竞争烈度高,订阅制主导的平台冷启动往往最痛苦。再就是变现分母是 50 期/年,又是一个拼积累的慢功夫,希望大家对这块增量也放低预期。

我推荐Palantir(PLTR),一家美股上市公司。据机构统计分析,2023年美股散户之王特斯拉,2024年英伟达,2025年可能是PLTR。不构成任何参考或投资建议,保持关注吧。理由主要是用来骗自己或者骗别人的,这两件事我都不想干。

5. 赵磊(科技商业自媒体“镜相工作室”主编)

目前带着几位年轻作者在做一个相对年轻的科技商业自媒体,一方面想记录商业,一方面又想关注随着商业变迁而被影响、被改变的人。

愿景听起来很大,日常就是一篇篇稿件的累积,在目前的行业环境下,我们还在用一种高成本的方式,坚持访谈,努力获取增量,同时争取提供相对精致的阅读体验。但很多时候也是无奈,团队没有积累,挖掘增量信息很难,只能从商业的边缘一点点摸索,一点点变得硬核,一点点提升自己的价值。

至于这个行业,很难说有更大的机会,但也时时酝酿着新的机会。做内容是个手艺活,不管是做视频、播客还是传统的图文,只要你找准定位,日拱一卒,积累用户,持续输出,耐下心来一定不会让你没有饭吃。至于上限多高,可能除了极少数人有命运眷顾,普通的从业者也不必有那个幻想,还是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

我觉得被低估的公司,泡泡玛特算一家。在中国,已经有太多公司宣称自己要做迪士尼,很多文娱公司握着大量IP,都在等着变现,但实际上他们缺乏持续创造快乐和治愈的能力,也可能并没有那么懂消费者。虽然目前从市盈率来看泡泡玛特已经是比较贵,但能给现在的年轻人带来情绪价值的公司,未来这个估值很容易被消化掉。最重要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太需要快乐了。

6. 卢诗翰(互联网内容观察者)

在迷雾中展望2025,最大的问题在于,过去的经验未必可行了。

目前从事自媒体行业,关于所在行业未来几年最大的机会,很难回答。因为未来可能是自媒体全线出击对传统内容进行取代的几年,短剧、游戏、影评,自发向文娱产业的崛起可能会带给自媒体新一波红利,未来可能是自媒体全线开花的几年。

过去的文娱产品有很大一部分分发红利是在渠道商那里的,以电影为例,电影制作、电影发行、媒介公司、MCN,最后到大V,电影的宣传链条其实非常长,导致其上面可能存在很多偷利空间,电影公司无法将投放资源投到最需要的地方,好电影可能会被埋没,营销片可能更容易占据市场,最终客观上导致电影市场无法发挥哈耶克的大手。而现在短剧,链条短很多,不论是制作方还是自媒体都更专注提供用户需要的内容了。

认为被低估的公司我推荐知乎,如果是谈盈利谈商业模式,知乎固然有许多问题。但如果从不可替代性来说,知乎目前依然是内容领域无法被取代的超级源头。

7. 知趣同学

我大学一毕业就扎进互联网行业搞内容社区型产品的市场传播,2024年正好是第十年。今年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在互联网市场部搬砖,另外一小部分时间就是做自媒体,在“知趣同学”这个账号上写文章,以及开始着手准备一个情绪消费型产品。算是在给自己谋35岁之后的 “生路”,多挣几口饭吃。

关于行业机会,先说说互联网行业,坦白来说,这个行业最近几年或多或少都有点令人“沮丧”,毕竟真的很久没有听到“新故事”了。如果说行业未来几年最大的机会,我觉得可能是走出去——“出海”。现在全球互联网市场还是有很大的开拓空间,国内的产品、模式如果能在海外复制,是有机会再实现一波增长的。

而自媒体行业,虽然目前已经“一片红海”,但我觉得做自媒体或许还是个体能实现“一人公司”ROI最高的一条路。因为自媒体能够立体地展现“人”的属性,有血、有肉、有性格、有情绪……如果个体能够持续地为特定群体输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和屏幕对面的人产生信任,那这份信任将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杠杆,而利用这个杠杆,你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我始终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无价的,因为它建立的过程会非常难,没办法一蹴而就,但摧毁只是一瞬间。

要说被低估的公司,我觉得可能是小红书吧。虽然小红书的发展速度一直不慢,但今年的速度似乎更快了。之前大家印象里它的用户群体还都是女性,但今年能很明显地感受到男性用户多了起来。用户现在已经不单单是在上面分享各种经验、好物了,而是逐渐把它当成一个值得信赖的搜索工具。

小红书在抢占传统搜索引擎的流量入口,并且因为结果足够的“个性化”,也是AI搜索的“通识结果”所无法替代的,以及小红书还有一套“去中心化”的推荐算法,这应该会让小红书无论是内容生产端还是消费端的用户增长和留存都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8. 裴培(自封互联网怪盗团团长)

目前主要是躺平,在接触的领域里,与AI相关的一切在未来几年会有较大的机会。

(被低估的公司)非要说一个的话,快手?快手在下沉市场的覆盖依然稳固——微信视频号虽然发展很快,但并未动摇这一块。市场担心的问题太多了,这也就意味着,不太可能有意料之外的坏消息了,而且目前的管理层显然比三年前更加稳重可靠。

9. 秋源俊二(研究员)

目前从事投研+传媒相关行业,产业升级后,大消费板块复苏。

(被低估的公司)老铺黄金,产品在满足年轻人情绪消费的同时,具有很高的保值、增值属性,估值合理,未来有成长为奢侈品品牌的可能。

10. 老周(微信公众号:星海情报局)

现在从事的是内容行业,通俗点说就是公众号的作者,不仅要写公众号的文章,也要写视频文案。

关于行业未来几年的机会,身边的同事、同行看法都不太一致。

最大的变量当然是AI,现在AI已经在大批量应用了。我在日常写文章查资料的过程里,就会看到很多新闻或者报告后面会加个“本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免责条款,这说明AI已经相当程度上取代人类作者了。每到这个时候,多少会有种“唇亡齿寒”的感觉,因为我也不敢打包票说自己绝不会被AI取代。

但矛盾的地方就在于,总有些趋势,让我有了对抗AI的自信——AI生成内容的不稳定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内容消费也是消费,也是要消费升级的,这就是内容创作者的机会。

可以看到的是:深度内容的含金量依然在上升,不管是小宇宙的播客还是B站的长视频,深度内容的受众依旧很多而且忠诚度极高。深度内容的用户,很多时候并不是单纯冲着内容去的,更多是冲着作者这个人去的——作者的幽默感、作者的语言风格、作者字里行间透出的价值观,这些东西是AI几乎不可能取代的,也是提高自己影响力的重大因素。

所以我认为:哪怕短视频和AI现在这么强势,深度内容,尤其是能形成个人IP、有独特人设、有浓烈个人风格的深度内容,依旧值得去做。

如果要把这个机会描述得更具体一些,那么我认为可能是“微观视角+宏观总结”,因为我本身关注的领域主要是制造业和国产品牌。这些领域里从不缺少专业分析和宏大叙事,但却很需要从个人消费者视角做出的观察,并将这种观察和产业整体做连接。

至于有哪些企业被低估了,我觉得这个问题实在很难回答,比如不少人认为米哈游、比亚迪这些已经做到了行业头部的企业都被低估了。中国各个产业都在激烈发展中,变数很大,“黑马逆袭”和“马太效应”常常是滚动出现的,因此我实在不好评价。

11. 方园婧(显微故事、显微一线观察)

目前从事自媒体行业。

老实说,这几年关于图文自媒体唱衰的观点已不绝于耳,而大环境也确实如大家所说,企业、用户都在图文、长视频、短视频、播客等不同渠道分流,但我并不认为这种分流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

很多人在讨论话题的时候容易陷入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认为新的传播方式出现一定是替代传统的传播方式的。至少从目前我所在的行业来看,图文信息依旧被强烈需要,它依然是一种最高效被理解、被传播的方式,相较于声音和视频,它所能包含的信息量更大、所能给人带来的影响也更深远。

因此,我依然认为图文自媒体的机会依然存在,但用户的口味正在更细化,更高质化。在漫长的优胜劣汰过程中,好的作品和内容反而更容易走到最后。

在每个人都在犹豫自己做得是否“有人看到”之前,你要先“看到”并且相信自己。

最被低估得行业是香料香精行业。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时候,所有人对情绪价值的索取则会更高。在我们走访的一些产业里面,我们发现其实香氛行业在近几年的增速比以往更甚。这里说到香氛不仅仅是我们日常使用的香薰蜡烛、家居香氛,哪怕是清洁日化用品、文具等,一切能添加味道的物品都在增加自己的香精使用计量。口红效应不单纯停留在“口红”这个化妆品品类之中,情绪价值背后所牵连的产业都值得被关注。

12. 张远航(52赫兹丽水社区主理人、个人公众号“张远航”)

Hi,我是远航,这是我裸辞互联网大厂后,“荒野求生”的第2年。

最近,我的微信朋友圈签名是“一个25岁的环球旅居的大男孩”,我一直在尝试这样的梦想。但是,支持这样生活方式的职业真的不多,机缘巧合下,我成为了一个数字游民,更成为了一个数字游民社区的主理人。

离开轨道后,我面对的是旷野,更是荒野,是未知的前路。

裸辞Gap Year开始,在我还没探索到我的方向时,偶遇项飙老师,他在本子上留给我一句话——“英雄的无业游民”。也是那年夏天开始,我住进中国最早一批的数字游民社区,慢慢地,我深深爱上了这种社区生活。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

就是一群身处荒野的孤独的人,围着一个叫“共居共创社区”的篝火扎营安寨。

这片篝火照亮了行走在旷野上的人,同频的人在这里聚集,大家坐着自然而然地就开始一场场深入聊天。我们聊自己的职业,聊热爱变现,聊当地创业,聊亲密关系,聊自我教育。不知不觉间,一座以人生学校为主题的共居共创社区就这么建立了起来。

在这里,我们一起探索该如何过好这一生。

这样的生活,我每天都感到幸福。

我从事的这个行业,太小众了,这是一种乡村振兴、青年入乡的先锋实践,作为萌芽期的新兴行业,它本身就是很大的机会,但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淹死的概率也不小。

最后,如果让我推荐一家公司,我一定会推荐我放钱的地方,伯克希尔-哈撒韦。与其说它是公司,还不如说是巴菲特老爷子的存钱罐,里面放着他和芒格一辈子攒下来的硬币,这里装着一个又一个的好企业,把钱交给一群这样专业且正直的人,我很放心。

13. 张楠(投中网副主编)

我目前在投中网,一家关注一级市场的媒体,明年成立20年。所以这份个人化的观察会偏向宏观叙事一些。风险投资从2005年大规模进入中国,美元基金眼睛里看到的都是机会,至少到2019年的确如此,那些年成立的机构,只要不犯大错,几乎每家机构都能抓住一些所谓的“本垒打”,所以以前,我们经常看到的风险投资人,刨除PR的因素都是非常有个性极度乐观的。

但2019年之后的一级市场逐渐奇怪起来,就像太空中的飞船破了道口子,信心急速消退,各种公开的、私下的和酝酿的负面情绪越来越多。奇怪之处在于,相比于二级能做多做空,还有很多工具,一级市场能做的不多,或者说只能被动做多。客观上,这与整个行业募投管退等各个环节面临的挑战有关,但主观上,我认为很多机构“虚胖“才是导致目前问题的根源。

简单说,天天在大会和媒体上卖惨的机构和投资人,有些并不值得可怜,甚至是咎由自取。由于没法对冲风险,所以一级市场在“杠杆”的使用上应该更加谨慎,这里的杠杆可以是募资的规模、节奏、对赛道的FOMO情绪等。总之,他们在变胖的同时又根本没涨肌肉,碰到低潮的周期叠加政策的不确定性,除了抱怨仿佛什么都不会做了。所以如果说机会,现在已经开始的大规模出清,可能就是一级市场最大的机会,我相信会诞生一批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影响力的投资机构。

我对公司没什么具体研究,股票也都是追涨杀跌的短线居多,不看赛道不看公司,近些年来有赚有亏,交易策略也没稳定下来,就不献丑了。明年比较明确的投资,就是打算把个人养老金从混合基金的定投,转为A500这类宽基的指数基金,相比一、二级市场的私募,公募可能更不值得信任。还是买指数吧,而且A500算中国未来十年的核心资产了。

14. 评论尸

目前在互联网行业,互联网行业在未来几年最大的机会可能是超级个体与服务超级个体。

AI 显著降低了服务超细分群体的门槛,这将让许多大厂员工在离职或被裁员之后,可以通过开发一个非常小众细分的工具、服务、解决方案成为“一人公司”和“超级个体”,甚至成为原公司的个体竞品。

另一方面,国内的 IT 基础设施在过去 10 年里主要面向 B 端,对“超级个体”的服务欠佳。这就造成了个人与行业的双机遇,个人的机遇是可以想想是不是可以在 AI 的帮助下低成本创业了,行业的机遇则是所有此前 to B 的业务都可以重新思考一遍如何 to 超级 C,包括从公司代办、财务管理、进销存、协作、云计算甚至是软著申请等。

在飞猪、美团酒旅挑战这一市场失败之后,携程几乎成了中国旅行在线服务的基座。尽管 2024 年携程的业绩已经对疫后旅游市场的表现做出反应,但总得来看似乎还有空间。尤其是在 12 月份免签政策进一步放宽到 60 城 240 天之后,Trip.com 作为外国游客进入中国几乎唯一可选的旅游 OTA ,会在明年再推携程一把。

15. 宇轩(港美股研究、科技媒体资深作者)

五年前,我算是入行了一级市场,而如今更多关注二级。回过头来看,美元基金与中国的美好时代是2005~2020年,从2021年开始,虽然一级市场非常忙碌,还能募到最后一波大钱,但其实已经是强弩之末,不少是在靠“业绩黑盒子”来维持。因为一级不像二级反馈那么快,一般都需要5~7年才能看出成绩如何,所以只要第1/2支基金回报很好,后面几支在短期内都不愁。

但从2021年开始,整个行业“募投管退”四大环节都出了问题,特别是退出环节的问题,导致很多基金的真实DPI,不足0.5,甚至出现了“0.0几”这样的数字(DPI是如今最重要的业绩考核指标,没有之一,即现金回款除以投资金额的倍数,当DPI=1是盈亏平衡点,代表投资成本已经收回;DPI大于1,获得超额收益;小于1,说明本金在亏损)。行业内经常用葡萄酒的Vintage来比喻,有的年份更好喝,有的年份偏苦涩,那么这几年可谓苦不堪言。

如果单纯从财务回报来看,这几年投半导体的,可能收益都没跑赢英伟达(如果2019年投资英伟达,今天回报是40倍);这几年投电动车的,可能都没跑赢特斯拉(如果2019年投资特斯拉,今天回报是20倍);这几年投动力电池的,可能都没跑赢宁德时代(如果2019年投资宁德时代,今天回报是7倍)……这些数字都远超大部分一级基金的DPI,我身边有越来越多朋友,从此转战二级市场。

一级市场的核心在于稀缺性(你能不能抢进最好的项目),二级市场的核心在于认知。比如很多看AI的投资人朋友,很自然的就基于算力需求买了英伟达;有的人看好开源大模型,就买了Meta;以及看到AI带来的缺电问题,也就买了核能股……这些都是在靠认知变现。但他们在VC里,反而很难因此投资高算力芯片或核能创业公司,因为这两个赛道超出了大部分基金的射程。

在一级处于低谷的周期里,认真关注二级吧!“一二级联动”也是越来越重要的策略,有的朋友就是在一级获取认知,然后在二级变现。一级里培养出的很多看公司的逻辑,在二级市场也同样有用,特别是那些成长型公司,看大方向和团队都是通用的逻辑。在流动性充沛的二级,你可以投资于最好的赛道、最好的公司和全世界最好的团队。

被低估的公司:DeepSeek。这是一家原本做二级市场量化交易的公司,曾经在针对高频量化交易的监管中被打压。但创始人梁文锋是一位技术极客,利用赚来的钱,在2021年就屯了1万张英伟达A100,成为了互联网大厂外一支重要的AI力量。

在硅谷,DeepSeek被称为“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在国内,DeepSeek被称为“AI届的拼多多”。其最近新发布的DeepSeek-V3,把成本降了10倍,同时质量却能比肩GPT-4o、Claude-3.5-Sonnet等一流闭源模型,但它是开源的。DeepSeek与黑神话悟空背后的游戏科学一样,证明了在这个萧条的世界,仍然有一帮技术理想主义者,在踏踏实实的认真做事,他们会成为下一个经济上行周期中的耀眼新星。

16. 非凡油条

目前从事新媒体,我认为行业的机会在AI生成式内容,包括不限于AI生成短剧,或互动式小游戏(不好解释暂时叫小游戏)。

我推荐海螺AI的那家公司MiniMax,是我认为最有可能生成连续式AI短剧的公司。

17. 叶铁桥(刺猬公社创始人)

目前从事媒体,行业的机遇我认为在于视频。

(被低估的公司)我推荐蔚来。创造了独一份的换电模式,烧过了拐点就牛逼了。蔚来做纯电,但现在处于增程的优势期。等换电的基础设施建设得更完善,换电的优势会凸显出来。蔚来产品布局全面,且有先发优势,赌得足够大。如果成,则波澜壮阔,即使败,也轰轰烈烈。

18. 李恺萌(山风即岚创始人)

我目前是一名电商创业者,主要经营珠宝玉石,副业投资、内容输出。

珠宝玉石是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结合体。特别是传统玉石,与中国文化血脉相连,市场基础好,消费者的“喜爱”一旦被激活,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因此,珠宝玉石行业,具有以下特点:

(1)很适合穿越周期。

珠宝玉石市场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从古至今一脉相承,新客户教育成本低,消费需求具备穿越周期的能力。

珠宝玉石商品制式虽然有微创新,但总体变化不大,比如手镯、珠串、吊坠等,对于商家来说,有库存压力,但无过时淘汰风险。

总体来说,行情好的时候赚钱,行情差的时候赚货,适合长期主义者参与。

(2)产业链成熟,入行门槛低,目前在销售端,没有垄断性的巨头。这些对新手商家来说比较友好,发挥的空间也比较大。

(3)商品以非标品为主,对消费者来说,品质、价格、利润不透明,这也是消费者购买珠宝玉石商品最大的痛点。

所以,综合这几个特点,有未来可期的市场、有强烈的客户痛点、有成熟的产业链、没有独角兽,我认为珠宝很适合当下的创业者,特别是能用新的技术方法,解决行业痛点的人。这个机会的想象空间巨大。

我认为被低估的公司是闲鱼。闲置是一门很好的生意,它可以涵盖的范围很广泛:商品(新品、二手)、服务、同城等等,因为客群以年轻人为主,既可以做内容,也可以做交易平台。

因为,普通人更愿意相信普通人,这是一切电商成事的基础。

小红书相信这一点,做成了内容电商,抖音相信这一点,做成了网红电商,拼多多也相信这一点,做成了源头电商。京东不相信,它推采销直播,结果做成了普通电商。

闲鱼是天然具有普通人基因的,只要让这些人活跃起来,平台做好交易规则,买卖双方的权益保障,这就是很好的一门生意。

但是闲鱼在做内容和做平台的两难选择中,选择了做淘宝,闲鱼引入专业卖家(商家),其实是弱化了自己的优势,放大了缺点——个人卖家被专业卖家碾压,导致“没有流量”、“闲置难出”,但专业卖家的质量和数量上,和对手相比毫无亮点。

妥妥的,仨三带王炸,一手好牌打个稀碎。

但是,我觉得闲鱼还有机会,毕竟基本盘还在,尽管留给它的时间不多了。

19. 袁文(略大文化联合创始人,笔名江岳/原野)

目前从事内容行业。

市场持续洗盘,内容行业会进入到更残酷的淘汰赛。事实上,今年以来行业内的坏消息就已经不少了,有些是经营层面的,有些是内容风险层面的。

具体到细分赛道,我所在的商业自媒体,面临两个最大的挑战是:

(1)内容安全边界的调整。

(2)客户需求的调整。这涉及到多个方面。

比如内容形式,以前主投图文的客户,现在开始侧重视频内容。那么对于传统的图文团队,是否要增加视频团队、要投入多少成本,都是需要计算的事情。

比如内容质量,一些靠关系维持的商单,现在也会提高对内容质量的要求,这同样涉及到团队人力的调整。

但作为从事内容工作16年的人,我对行业前景整体乐观。而未来几年甚至更长时间里,它最大的机会依然在于:好内容是刚需,也是稀缺。市场最先淘汰掉的,一定是“瑕疵品”。

受技术与市场变化的影响,“好内容”的呈现形式或许会变。但只要它能产生足够的影响力,能打动足够广泛的人群,它就是“好东西”。

被低估的公司,从市场角度来看,我选拼多多。相比2021年2月的最高点,它现在的股价相当于是五折水平。这其中有它主动控制的因素,比如不设分红计划。单就这一条,就能挡住很多非“长期主义”投资者了。

个人看好它的原因主要有几点:

(1)经济环境。人们捂紧钱包的需求可能会持续存在,拼多多建立的用户心智,更符合当下消费趋势。

(2)电商赛道。电商本身是一门不错的生意。沃尔玛股价在2024年翻番,这一年全球财富增长最快的10位亿万富豪里,沃尔顿家族占据了3席。而这很大程度得益于电子商务销售额的增长。同样,国内电商即使已经告别整体高速增长,但从销售额、利润率等指标来看,依然优于多数行业。

(3)本身业绩。不必赘述,都写在财报里了。

当然,风险点同样有。比如如何持续满足“五环内”用户。

最近几年,已经有大量具备一定购买力的用户涌入拼多多,在平台上进行客单价更高的消费,并在百亿补贴、先用后付等服务中得到更好的满足。但他们同样是对服务和质量有更高要求的群体,对于平台而言,如何提供持续的满足,是比较大的挑战。

不要相信所谓中产的忠诚度。在影响消费决策的因素排名中,价格绝对不是第一位。所以,他们不会只因为便宜而忠于某个电商平台——对于平台而言,这也就更难搞了。多选题永远比单选题让人头疼。

20. (匿名)

从2024年的经验以及教训来看,汽车行业的血海不会变浅只会变得更深,以前传统认知上的细分蓝海赛道已经被迫融进整个大池子,一起卷了起来,所以2025年的大趋势注定不会乐观。曾经尝试剑走偏锋(投机取巧)的部分新势力还是得回来认真拼内力的主干道上来,但不管怎么样,汽车是一个制造业,降本增效是永恒的话题。

第一个要被提及的当然是2024年火了一整年的智驾,2025年应该会有更多的新势力企业从规则驱动进化到端到端,毕竟特斯拉与理想的成功经验已经放在眼前;同时也会有更多的供应商企业继续在行泊一体方向上给传统主机厂客户们提供更具有性价比的保底方案;

第二个则要关注舱驾融合这个新的产品方向,可以说将座舱与智驾的算力进行融合且智能调配一定是未来降低产品Bomb成本以及研发成本最重要且可行的方向之一,但也给刚刚习惯了按域进行开发的企业们提出了新的问题:以后智驾域和座舱域在企业内部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

伴随着舱驾融合,一个在2024年不太被提及的名字可能会在2025年被重新擦亮,那就是高通:在座舱领域,高通8255甚至是8295给产业和用户带来的冲击力远不如当年820A与8155所带来的震撼,但Oryon这颗为整合而生的CPU,很可能再一次改变这个行业竞争的话语权:在大家都赚不到钱,开始比拼“挨饿能力”的时候,还有什么比节省体力(成本)更重要的事儿呢?

21. 浩然(商隐社创始人)

目前在做商业自媒体,在这个“人人皆可自媒体”的时代,自媒体或许算不上是一个行业了,这也对以做内容为职业的人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认为,现在不管是图文还是视频内容都已远远供过于求,而且陷入比较严重的同质化。同质化就会内卷。像商业领域,大家经常刷到的就是打工人买不起XX了、年轻人XX了、中产XX了,以及几个头部大厂的种种。

内容内卷之下,反而凸显了有差异性、有深度、有“人味”内容的稀缺性和重要性,这种内容可能更适合“超级个体”和“小而美”的团队去生产。

前几年自媒体团队的目标是把内容实现标准化生产,做大规模,当下的趋势反而是越小越好,这样更能实现内容的差异化、IP化。

很多人觉得图文内容在视频面前已经过时了,也努力在往视频迁移,我不这么认为。图文内容如果能摆脱千篇一律,看到社会大变局中真正的问题,不放弃探索有创意的视角,再真诚地去表达,机会还是很大的。反而是盲目追随视频化,会落入更激烈的竞争之中,本来的优势也丧失了。 

说一个被低估的企业:泡泡玛特。其实它不算被低估,今年以来股价飙升,反而有些过热。但我比较看好它,不是从业绩和股价的角度,我更认可它的独特性。

经历了这几年各行各业疯狂的内卷和价格战,“独特性”应该是接下来每个公司都要考虑的话题。

泡泡玛特就足够独特,我觉得是他们走了一条不追逐“主流”的路——别人选赛道都是选前景广阔、资本看好的,而泡泡玛特一开始做得就是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潮玩;移动互联网趋势来临时,大家都挤线上创业的机会,也更能拿到融资,泡泡玛特去做当时眼看要“被淘汰”的线下零售;把“快”作为大杀器的时代,泡泡玛特却强调“慢节奏”的发展,慢慢磨。

所以在当下泡泡玛特也取得一些跟别人反着的效果:大家打价格战时候,泡泡玛特没有受到影响,还推出了价格更贵的MEGA系列;大家都在谈增长乏力,泡泡玛特业绩和股价双双大增;大家都说出海难,泡泡玛特的海外营收占比接近4成了,在海外也很火,尤其东南亚。

当然,这样不追“主流”的企业应该还有不少,也希望后面几年能有更多。

22. 李聂军Damon(自媒体账号“芋艿和猫”的猫sir)

主业刚跳槽,即将进入今年话题性比较大的低空经济赛道,未来会在一家头部主机厂担任CMO,对于能做和将做的事情我很期待。有想学开飞机、采购飞机或想来我厂参观了解的媒体老师欢迎随时联络我。

副业的行业属性有点复杂,年初基于“芋艿和猫”多年自媒体用户积累,在杭州开了个“猫客厅maoketing咖啡空间”。一年不到,目前点评4.7分,私域用户规模突破6000人了。

成长看着还行,但蛮难去定义行业:既是线上也是线下,既有To C也有To B,既有虚拟也有实体产品、是咖啡店又不是咖啡店。

但这样也不错,依稀找到当年0~1服务网易云音乐一起成长的欣喜,我和芋艿还蛮期待它未来能演变成的样子。

主业这块低空经济的命题很大,这里不具体说了,感兴趣的可以搜一下相关专家的解读。近期国家发改委也成立了低空经济司,包括上海、四川、湖南、广东、浙江等地也陆续出现民航、通用航空、文旅、地产等相关资本和产业整合。所以当我们在说低空经济的时候,我认为这是一个必然会发生的、渗透融合进现有各行业的高科技生态体革命。

至于副业,我的视野是:当下互联网和AI技术手段已把商业效率做到了极致,似乎每个人也越来越依赖屏幕里的数字世界,而其代价可能是越来越多个体不管在线上还是线下都变成了孤岛。

所以人和人的真实世界再构建,包括个人成长、彼此间真情实感联结等都可能值得去做。

23. 陈岳峰(灵兽传媒创始人)

目前从事自媒体行业,主要聚焦零售、消费等商业类内容,以及会议活动与海外出境商务考察等领域。

内容行业,尤其是以公众号为主要载体的自媒体,在2024年是一个相对艰难的局面。2025年想必也同样如此。这既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与技术发展和内容载体的迁移密不可分。

虽然身处自媒体行业,但因聚焦垂直领域,与零售业的交流往往比同行更多。当下消费的真实状况,大家心里都有数。除了像山姆、胖东来等少数实体商超能逆市增长,绝大多数企业的日子都比较黯淡。更重要的是,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解决方案。企业家和创业者对未来发展的兴趣和信心在不同程度上明显下滑,更倾向于“躺平”。

这里插几句可能会被很多人喷的话:直播带货的确没有给社会带来更多价值,反而吞噬了大量市场的就业机会、制造企业产能与产品升级的机会,以及零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些企业自身做得不够好,是咎由自取。但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来看,直播带货的弊端,远大于其带来的利好——至少在我个人看来如此。

要说机会,零售行业未来几年的最大机遇也恰恰在这里。过去的模式已难以为继,修修补补根本无济于事。唯有大破大立,才可能杀出一条血路。这话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却异常残酷,过程中难免会“尸骨累累”。

因此,未来或许会看到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业态和模式的出现,也会迎来更多不同于上一代企业家的新创业者。他们可能来自其他行业,或是更加年轻,凭借创新思维打破原有格局,为行业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或许那时,我们也将随着行业的重新“复兴”而找到新的机会。但这仅仅是“或许”,因为我们正在遭遇的不仅仅是经济周期,而是“永别”——过去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积累的价值彻底清零,没有重启的可能。

受眼界所限,我的认知范围内尚未发现被低估的中国公司,被高估得“水得一塌糊涂”的企业倒是不少。当然,AI可能是未来变数最大的行业。它的进化正逐步接手、替代许多人的工作,甚至很快可能超越人类的临界点。我从不怀疑它最终能全面解构当下人类社会的秩序。如果活得足够长,我们或许还能亲眼见证它让人类社会分崩离析的那一天。有时我甚至不无幸灾乐祸地盼着这一刻早日到来——这多少显得有些内心阴暗了。

毫无疑问,AI行业将会诞生更加伟大的企业。而这些企业,可能是颠覆这个世界的开端。

24. 恒河公园

如今正在人生中新的起点,参与建立并有机会管理一个小规模的股权投资机构。

其实我是不信任个人宏观的预判能力的(我运气比较差),当然也不认为这可以是指导工作的思路。过去在若干个初创企业中盼望可以出现未来巨头的思路,我也认为不适合现在。

我认为可以做的事是:寻找细分领域的产业化机会,然后作为LP在标的产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起到推动作用,从而改变其基本面,使其能够吸引到新的投资者——我们不应该对初创企业有过高的预期。活下去,活得比较好,借助我们的资金与投后管理工作,能够实现业务模式的正循环,进入下一个阶段以一个更好的基本面足以去吸引新的投资者,其实就是一个成功的投资了。

A股长期难以走牛其实也存在企业层面的客观原因。企业在估值1亿~10亿阶段的扩张相对安全,找到正确赛道发力就行。10亿~100亿极其凶险,因为往往是多个强力竞争对手在同一领域角逐,100亿~1000亿又变得相对安全了,因为行业格局变得大概稳定。1000亿~10000亿,蓝筹级别的戴维斯双击就需要产业革命和史诗级的行情了(比如宁德时代)。

而我们新上市的企业大概率在哪个阶段?在10亿~100亿这里。这个规模的企业在地方政府信贷支持与上市指标的驱使下,当地方政府产业升级的填线兵,在全世界最激烈的红海搏杀。IPO堰塞湖和牛短熊长的历史实质就是如此。

过去美股的稳健上涨可以极大归因于垄断企业的确定性溢价,而中国企业各行各业普遍存在同生态位的中型或者中大型企业激烈竞争的情况,它就很难给出来稳定的增长预期。而且由于内卷式竞争,价格战激烈,那收益和ROE也不好看了,成长和价值的逻辑都不存在了。所以初创企业起步阶段更容易找到一个确定性较高的增长区间,而对于尾部的上市公司(按相对体量来说它们绝对是大公司了)来说大部分时候是非常难的。

按照前面所说的逻辑,推荐一家低估的企业就变得不那么容易。因为预言吃鸡大赛谁会胜利并不讨巧,而论述“低估”也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基本面。我自己接触的大部分标的(以初创企业为主)就没什么评价意义,A股大部分尾部公司也没什么评价意义。

其实我能想到的生态位稳固而估值低的,就是新鸿基地产这样的港资地产巨头。因为我认为论述“低估”是在寻找确定性,而非发掘成长性。如果讨论一些成长性的话,我推荐小米。依靠强大的供应链管理和整合能力,从手机,智能家电到汽车的跨界远比我们想象中轻松。这一能力未来可以冲击到大部分非标的消费品产业,可能会获得在各行各业都相当惊人的市场份额。

25. 林华(虎嗅作者、曾经游戏行业,现AI法律研究者)

人工智能的2025,逆转的人机对齐。无保留地看好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相信第四次工业革命是AI最低目标。人工智能会在未来短中长期都成为社会发展与个人选择最大的机会。

2024年经历过多的不确定,全球在左右思潮冲突和大规模地区冲突中反复颠簸。相反从2024年初两项诺贝尔奖接连落入人工智能技术开始,AI始终保持着的C位焦点可能是唯一的确定性。个人认为由SORA和o1系列模型引入的新架构证实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还有巨大空间,scaling law大法得以在数据和推理训练双重维度得以沿续,这是AI在2024年最根本的技术突破和最重大的行业事件。架构技术的突破辅以NVIDIA新芯片在算力支持上的提升,深度学习界不同流派的宗师们在过去的一年里首次在一个关键问题上达成一致:未来5~10年,GAI(生成式人工智能) is coming。

人工智能技术当然还存在幻觉以及逻辑能力的短板,这些都需要靠新技术发展去解决,但是人类为AI能力划定的,从常识到数学能力的各种红线正在一条一条被刷新,至少已经没人能用“strawberry有几个r”的问题嘲弄大模型了。

我们经常会听到人机对齐(Human-AI Alignment),这个AI领域的关键概念是指用人类价值观来指导和约束人工智能系统的思考、决策和行为。保证AI价值观和人类一致对AI安全固然重要,但模型和相关技术持续突破,已经可以让人预见在2025年出现另一个方向的人机对齐——即AI越来越深入地改变人类生活和经济,人类越来越依赖AI提供的资讯、分析和陪伴,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和行业会向AI靠拢,这个趋势会全面覆盖日常、民用以及军事。如果说2024是技术发展的蓄力期,2025就可能会是AI返身驯化人类的元年。

对于哪家公司或者产品值得关注,我觉得可以用两个角度来表述。首先预测总是很难,但看衰通常比看好更容易,比如一直喊中文第一的某大模型就在持续衰退,虽然从未真正强大过。

其次,自从OpenAI捅破生成式天窗之后,AI技术发展很像一块天幕,裂开第一道光之后整块幕布上的光点从无到有并逐渐变得星罗棋布。迟钝如谷歌在沉闷良久之后也终于大步追赶,据说还为重夺AI王座下了重注。字节AI在2024年的表现也可以视为和谷歌故事平行。从美国到中国,从传统互联网和技术巨头到新兴企业,虽然底层技术突破有待时日但各种引人注目的工程改良层出不穷。与其说未来2~3年里看好哪家具体的AI企业,倒不如说更大可能会有一批优秀模型和企业会脱颖而出,形成百花齐放。至于圣杯最终归于哪家,何必急于现在就猜。

还有一个关于美国和中国之间AI产业的有趣现象。自从生成式模型的基本技术扩散以来,尽管美国牢牢占据领先身位,但不可否认中国AI企业的发展也很吸引眼球。美国对全球(其它国家)的人工智能优势似乎有点像NBA和其它国家篮球水平,理论上NBA应该对美国以外任何一个国家的篮球队都无死角碾压,但事实上梦之队每次和欧洲诸强交锋通常只是险胜,甚至偶有王冠掉落。

中国在AI技术上的追赶尽管面临各种困难,但和美国之间的劣势相较两年前已经有了明显改观。美国有美国的优势,中国有中国的希望,期望两边都有彩头。

26. 宁来(公众号:商业漫游指南、商业咨询公司合伙人)

目前从事商业地产(仅指购物中心类,也可以延展至文旅)。

我们这个行业涵盖面广,横跨地产、零售、餐饮、文化创意与旅游,大到上百亿的购物中心,小到小摊小贩,都是商业地产的构成要素。

再具体点讲,我从事的是商业地产顾问咨询,就是帮想做线下商业的业主们出谋划策,做做服务。

我认为中国消费社会发展特征,比较契合日本学者三浦展所定义的第四消费时代:人们不再一味追求物质消费,更加渴望共鸣和体验,追求精神满足,返璞归“真”。

商业地产这个行业现在很焦虑,因此也就变得很浮躁,开始热衷于追风口、造概念。但由于其重资产属性,动作总是慢半拍,往往导致才刚上路,风口就开始消失了。新凹的概念又很难持续,撑不过三年。

2024年,线下商业最热门的概念是谷子经济,不少商场都开始布局这个赛道,但这波潮流能否持续,很难讲。

如果预测未来几年线下商业的机会,我认为还是要去文化里挖掘。文化与潮流,分别表达了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潮流指的是先锋、小众,带有玩票性质的尝试,而文化则是指沉淀下来、不那么网红、不追求流量,是一种内敛的形态。

以骑行为例,这一两年爆火,进入大众视野后,很快被各种博眼球事件所占领。但风潮过后,留下来的才是文化,这时的骑行人群会更加稳定,更有黏性,有更强的社群共鸣,也有更纯粹的骑行追求。这会倒逼市场供给端形成更精细、更专业的产品和服务,供需两端逐渐达成平衡。

追风口与等风来是两种生意逻辑,前者讲究“唯快不破”,后者则是“扫地僧”般低调务实。在我看来,未来线下商业里能真正称之为机会的,一定是从文化角度出发,对已有商业形态进行更新与升级,以慢为快,这才是真正有土壤、有可持续性的生意机会。

未来线下商业的机会,是那些埋头练功夫、弯腰捡钢镚的小店和手作人。比如,现在已经很多人沉下心,去到不起眼的角落里挖掘非遗产品,这是能吸引我的事情。

但即使如此,线下商业的红利期已过,除非小概率事件,一般生意很难再获得超额回报了。

被低估的公司,我说一个跟主业无关的产品:小报童。

现在是一个沟通效率极低的时代,我们被灌输的信息都经过加工,同时,我们也在用更加隐蔽的语言艺术来描述现实。如何去建立一种新的沟通形式,对某些特定的话题进行深度学习与思考,这将是越来越多觉醒的人所渴望的。

小报童作为Newsletter型产品,通过主动订阅来获取信息,能屏蔽掉很多杂音,让思想传递更加有效。我想未来应该需要更多重塑沟通形式的产品出现,这类产品,不仅是被低估的,也是真正稀缺的。

27. 智远同学

我现在的工作是一名商业记录者,说白了做自媒体。至于自媒体算不算一个行业,我不确定。

在我看来,自媒体更像是一个容器。这个容器可以承载各种内容,不同的东西在里面都有可能生长出来。

我平时的工作主要做两件事:一是记录来自一线的信息,比如客户公司希望传递的一些重要内容;二是通过这个“容器”把这些信息展示出去,让人更容易理解,同时还能加快商业运转的效率。

说到行业未来的机会,还是要回到“容器”这个概念。容器本身会变,但核心是它承载的内容在发生什么变化。

从我的经历来看,这几年内容变化挺大。前两年我关注消费和营销比较多,那时候,行业里的普遍感受是预算少了,广告投放也减少了。

但到了今年,或者说2024年,我发现很多客户的预算和表达需求其实还在,只是变得更具体、更精准、要躬身入局。对我来说,2024年是一个增长的年份,签了不少客户,也带来了新的机会。

未来最大的机会,还是内容本身。虽然AI和算法已经让很多东西变得不一样,但从某种程度上,它们也让内容变得更加无序。

对于自媒体这个容器来说,垂直到细分行业,把研究从无序变成有序,是一个重要方向;另外,用户对内容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这会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

总的来说,一个是秩序化,一个是高质量,可能都会带来新的商业机会。而如何围绕这些机会设计商业模式,值得认真思考。

如果要推荐公司,有一家很值得关注——“斑头雁”(BetterYeah AI),这是前钉钉总裁创业的公司,基于AI和智能体(Agent)做了一种新形态的产品或服务。我觉得它是一个很好的样板。另外,那些以“工作流”为基础开发产品的公司,也很值得关注。

比如:专注RPA+AI的来也科技(UIBot)、弘玑信息(Cyclone Robotics)、金智维(K-RPA)等,它们都代表了AI时代下一种新的生产力革命,也是未来产品发展的重要方向。

28. 成妙绮(一级市场投资人、专注早期高科技领域的投资)

自2021年,募资和投资双双达到历史高点之后,中国的一级投资市场已连续三年走低。当前,一级投资人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艰难困境:基金募资举步维艰,被投企业退出不畅,可供投资的机会也大幅减少。我们正在经历的,并非短暂的资本寒冬,而是长期持续的一级投资新常态。

对创业的朋友们来说,2025年或许仍将是艰难的一年,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战略上,应未雨绸缪、做好战略收缩,并积极探寻新的机遇和新增长曲线;

(2)融资上,不要计较估值,抓紧机会存粮过冬,因为明年的融资环境或许更差;

(3)退出上,需理性分析、能上市自然是皆大欢喜;不行的话,并购退出也不失为一个好选项。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相当大比例的成功企业,都诞生于冷冽寒冬或其前夕。它们借助困境积蓄能量、锻炼团队,才能在市场回暖时攻城略地、横扫市场,最终夺取胜利。所以,如果找准机会,创业者和投资人都有机会在寒冬中取得更佳战绩。

展望2025年,我更看好低轨卫星通信和低空经济的相关机会,这两个市场都处于爆发前期,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都是不错的选择。

价值被显著低估的公司——沃兰特航空。沃兰特是一家专业从事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研制的高科技公司,也是低空经济中的代表性企业。公司汇聚了业内顶尖水平的专业人才团队,目前其产品技术参数、性能、商业化进展均处于全球领先的水平。

当前,境外eVTOL公司市场价值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而技术实力与研制进展相差很小的中国同行们仍处于价值发现阶段。例如,美股上市公司 Joby 市值高达 68 亿美元、Archer 市值为 52 亿美元、Eve 市值为 16 亿美元、Volocopter 估值曾达到 19 亿美元。相比之下,作为中国顶尖的 eVTOL 公司,沃兰特与国外同行在研发和取证进度上差距不大,商业化进展更好,其估值却低了一个数量级。

作为中国民航局华东局受理的首个客运载人eVTOL项目,沃兰特在适航取证进度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2024年12月20日,中国民用航空局飞行标准司、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航空器评审中心与沃兰特举行了运行符合性评审(AEG评审)的第二次会议,标志着评审工作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大客户认可度高,商业化进展迅速。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签订战略合作及意向订单 860 余架,意向订单金额达到 220 亿元。公司与南航通用航空、中国通用航空、中国飞龙通用航空、金鹿公务航空、亚捷航空等多家头部通航运营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商业化进展行业领先。随着公司产品率先实现交付,公司价值也将进一步凸显。

29. 贺树龙(定焦One、树龙谈创始人)

目前从事自媒体,小团队(10人左右)运作。提供互联网行业相关的深度报道,日常重点关注科技巨头、AI、新造车、新消费等比较热闹的方向。

过去一年,做了很多减法,包括人员上的、内容上的,也在学习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表达。机构自媒体这个事,这几年比较式微,尤其是基于微信公众号生态的图文自媒体。身边越来越多的同行跑去做短视频了,这是大势所趋。以前大家都觉得短视频的受众不高级、内容没营养,但是随着越来越多专业人士的加入,现在视频号上也有大量优质内容,算法机制也有比较大的改进。图文自媒体视频化,肯定是未来几年的一大方向。

互联网行业没什么被低估的公司,因为大部分重要的公司都上市了,理论上当前的股价已经反映了这些公司的价值。如果硬要找的话,我会推荐字节跳动和腾讯。是的,两个死对头。推动字节跳动估值(目前约3000亿美元)上升的是AI,推动腾讯市值(目前约5000亿美元)上升的是视频号。我判断,视频号将来的用户规模和商业价值,非常有可能超过抖音。当然,在出海方面,TikTok仍然会遥遥领先。

做内容10几年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给读者提供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想来想去,答案好像比较空虚。我认为,仅仅写读者爱看的内容,这件事的价值比较有限。应该把读者变成用户,把提供内容变成内容+服务,最终帮用户解决问题,而不是满足他们茶余饭后的消遣性阅读需求。当然,这很难。2025年,希望能在这个问题上有所探索吧。

30. Bob(嬉笑创客作者)

目前主业是风险投资行业。最大的机会是行业出清,幸存者有足够的空间,并且通常都有幸存的原因,要不然具备头部效应,要不然是垂直领域的深度机构,要不然有很强的产业整合能力等,总有幸存的原因。

对于整个资产管理行业,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无论是公募、私募、家办、理财顾问等,所有在过往三年有稳定业绩、能交付募资时的承诺的机构、团队或个人,都会有幸存者和口碑优势,在当前投资低迷的环境下被低估,后续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尤其是当周期回到复苏阶段时,我并不认为流动性会匮乏,一旦风险偏好提升,这些玩家就是承接活水的。

但要成为幸存者并不容易,过往太多赚快钱的诱惑,让很多受托人背离了初心;也有很多是潮水退去后证明本就不具备实力。这是一轮非常惨烈的洗牌。这其中我最看好的是有全球化配置能力的机构,能避免对单一市场的beta过度依赖,能够在全球视野内找增长点,或者至少能在配置上拓宽。这是资管行业的高维打低维。

31. 寒暖流

目前从事新媒体。

我认为被低估的公司是凡客诚品。吃过大亏的陈年,还活着,活得还不错,凡客诚品的时代来了,人民群众对雷总的热爱,也终将会外溢到凡客那里。

32. Weber(自媒体账号:Weber的流量江湖)

目前主业是在内容平台上做矩阵搞流量,好听点是搞内容电商,副业是在搞流量的过程里面搞投资。

随着内容平台不断扩张边界,已经无所不包,好像抖音、快手、小红书、视频号,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完成所有日常线上拟人化操作,嬉笑怒骂、追星看剧、消费购物。用户在内容平台上投入的时间和行为轨迹必然越来越多,这样很有利于懂流量和有号资源的创业者对to C业务的品牌和公司进行前置的流量分析,获取优先于市场的认知。我觉得在已经内卷到飞起的内容电商行业,这是最大的机会。

2025年内容电商最好机会一定在视频号和小红书,这两家一直被diss商业化基建不好,前景不看好,但会是我这样中小创业者后发先至的最大天时地利, 因为这两家在我心中,都是web3.0电商时代的新平台。

最被低估的公司就是最熟悉的腾讯,基于AI和web3.0时代的来临,2025年强烈看好腾讯会创出历史新高,微信电商生态加入视频号之后,会形成中国国情的独立站电商生态——下一代的非中心化Web3.0电商模式。基于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的海量内容,AI时代的腾讯也大概率能做出AI国民应用。腾讯很大概率进化为“社交+电商+游戏+AI”全能巨头。

33. 惊蛰研究所

目前从事传媒行业。

自媒体发展至今,已经从“小众圈层+大众传播”迭代到了“深度体验+精准传播”阶段。决定自媒体价值的不再只是用传播量级衡量的影响力,而是以内容体验和用户运营带来的IP认同。

这也意味着,未来自媒体从业者们既要实现内容的广泛传播,还要借助内容的深度触达,在用户心理层面建立IP认知。

作为聚焦新经济现象的自媒体,惊蛰研究所注意到,相比图像、视频内容的AI技术公司所获得的关注,音频AI合成技术并未引发太多讨论。因此,诸如ElevenLabs这样的公司可以说是被低估。

首先在技术上,ElevenLabs仅需1分钟甚至更短的语音素材,就能够精准克隆声音,并且能够模仿语调和情绪变化。不仅提升了AI语音交互体验,还大大降低了素材门槛,让AI变得人人可用。

另外,ElevenLabs的AI模型对比谷歌、微软的产品,已经能够实现高度定制化,用户只需要简单操作就可以调整语音的音色、语调、语速等参数,还能创建和管理多个自定义语音角色,满足多种需求。

最后,包括ElevenLabs的产品在内,AI音频模型的商业价值已经在有声书出版、游戏配音等领域得到落地。并且除了辅助内容生产,AI音频模型的诞生让人们离“数字生命”又近了一步,在碳基生命向硅基生命“进化”的道路上,为个人声音的数字化提供了有效手段。

34. 王小一 (虎嗅作者、公众号:王小一和她的朋友们)

我的主业一直是在高科技公司工作。虽然一直有兴趣,但2024才正式开始做副业:心理咨询和(公众号)写作。

先说high tech。AI带来的革命性浪潮对高科技行业中低端职位的影响不言而喻,但影响还并未大规模展现,未来3~5年之内可能才会逐步展开。

如果我们把AI时代高科技行业看作一个连续谱,底层是AI的核心,算法,模型,架构等等支撑AI技术的基础,顶层是终端用户,即消费者的话,市场需要从事AI核心技术的岗位会很少,入门门槛很高。往高一层是各种所谓的应用接口,包括各种内容产生器,即调用AI模型产生各种内容和服务,也是现在各大中小创业公司蜂拥而至的风口,这里能容纳更多的劳动力。

但在到达终端用户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可以称为用户体验设计、整合,我认为这个空白之处是最能体现人的创造力,而最不容易被(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的)AI直接替代的环节。

沿着这个话题,我认为在AI时代最被低估的公司是苹果。苹果的核心竞争力既不是硬件研发,更从来不是软件开发,而是创造并引领新的、更好的用户体验。这种对用户体验的关注、人文主义关怀,是深植于公司文化当中,并且从创始人的气质里面延续至今的。

所以苹果可能研发不出来最新最快的AI模型,也未必是能最快提供某种应用接口的服务商,但是它最有可能创造出一种整合AI能力为用户提供下一个时代的体验。

接着说心理咨询和写作,其实这两件事本质上差别并不大,都是关注人类心灵世界的工具。从我的视角看出去,我认为现在有一个趋势就是,人发展到了一个必须要朝内、关注个体或群体精神世界的阶段了。

无论是对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的关注,还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所谓男权女权的争论,甚至看一看现在能引起大众广泛讨论和共鸣的影视、综艺,都反映了这个趋势。随着经济周期的改变,人们朝外的动力不够,自然会更倾向于朝内发展。以我片面的了解,我认为未来几年心理学、心理咨询、泛心理,包括灵性、玄学等等处理精神世界的工具行业,都会迎来井喷。

但目前国内这些行业的管理机制都还有待改进,举例而言,加州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考到资格,需要3000小时以上的实践时间,而国内目前实行的认证考试,对咨询师的能力要求,还相去甚远。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相应的行业规则和监管应该也会随之得到更大的重视。同时,与这些行业配套的培训教育行业,也会更有市场。

最后一个展望是,如果要问有哪些行业和职位最不容易被将来的AI取代,我坚持认为心理咨询是其中之一。至少专业的精神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是需要人来从事的,因为它的运作机制是靠咨询师的感受力和心智化能力,而不是逻辑和算法。

35. 枪上花(品牌营销咨询顾问、公号“枪上花”)

目前做品牌营销咨询,To B服务行业最大的机会,就看客户有什么发展机会,客户过得好,我们跟着沾光。

过去几年也算有幸看到很多行业变迁。互联网火热、新消费火热、餐饮火热,服务一两个头部,能得到一群中腰部客户支持。但是今天还有互联网公司找来吗,还有奶茶、咖啡找来吗?已经很少了。

头部竞争基本结束,行业玩家越来越少,除了互联网。比如奶茶、咖啡这类半餐饮,因为过于标准化,行业客户也逐渐集中在几家,中腰部都在消失。

但相反地,我们也会看到坚持差异策略,避开纯规模逻辑的公司,在活下来。

中餐餐饮因为是分散行业,受时间、空间、人力保护,天然难标准,今天看,反而存活更多。

现在去各城市走访,各种地方餐饮也在追求差异化口味,差异化特色,都尽量避免自己标准化出品后,被巨头淘汰,大家在摸索对抗标准化的出路。

很多电商、餐饮,也都在自己做独家品,在减少纯预制菜,越来越不喜欢和标准化平台一块儿玩,率先回归做差异、做品牌,开始反思过去纯量化的作业方式。

之前发过一条朋友圈:

“如果超市的产品,是顾客家楼下就能买到的,那个三公里外的超市就没人去了,所以今天还有生意的,山姆、胖东来这样的超市,一直坚持差异化的产品策略。

同样的,如果你的内容,是从别处复制的,用户在别的地方已经刷过了,他也没必要看你了,你讲得还没有别人有趣。

标品是有流量,生产成本也低,但是标品不管哪种形态出现,面对的都是同质化竞争。

线下小店也是这个逻辑,今天我们还愿意开车去打卡的店,一定也是产品有差异化的,预制菜家门口商场和外卖就吃了。

今天小店一定要有强差异,小店也可以做小范围的网红,靠话题,做出景点流量……”

所以接下来有什么机会呢?什么被低估了呢?

回归个性,回归差异,回归真实的用户价值,这些常识,从来是被低估的东西。

36. 黄晓军(虎嗅作者)

我是无业游民,两年前带着老婆孩子裸辞回村后,鼓捣茶叶没成气候。

期间,我在三家公司兼职了顾问。很巧合的是,通过这三家公司的业务,我2024年接触到了不少对各年龄层次人群的调研。

首先是娃娃的教育。

前不久,我朋友去北京参加了一场关于立法的讨论,对象就是0~3岁娃娃,谈到了早教、托育、幼儿园等教育方面的规范和发展,发改委和卫健委也在10月提出来支持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你看,先有教培的规范,现在又是幼儿启蒙的规范,K12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

实际上从当下的消费就能看出,没有哪一个父母能拒绝xx巴士,学x思那么贵也能卖出全网第一。还有一度低迷的纸媒市场,《xx少年》拿捏大半个中国的中小学生家长。

并且,一茬接一茬,父母都是笑呵呵掏钱。

再看退休人群。

年初,国务院也印发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是国家出台的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所以,行业将2024称为银发经济元年。

很多人谈到银发经济就是搞养老院,格局小了。真正与这些退休老太太打交道就会发现,养老院还并不是大众化的需求。

退休老太太会一起约麻将、一起围炉煮茶。前不久,x璞还瞄准老年人开咖啡馆。这是对的,我调研过重庆本地几个社区独立咖啡馆,在瑞幸、库迪的价格战下能存活的秘籍无不是服务好老年人。

退休老大爷呢?男人消费本就不如狗啦。但你可能也想不到,他们会组成一个摩托车骑行队,还玩改装。

这群银发,才是真正带动经济的银发。

围绕他们,混乱的医药健康可能会被大力整顿,这里面水很深但剩者为王。其次,老年旅游会快速崛起。我服务的一家旅游规划设计公司就提到,如今好多景区里,大半都是中老年人。

最后,是一些涉及理财、保险甚至反向抵押的老年金融,也会逐渐成为热门。这一块,我专门去社区咖啡馆交流过,大多国企退休的老年人都有关注,并且反向抵押这个操作还是人家给我科普的。

当然,大部分农村老人,我认为依旧处于商业关注的盲区,那位种完麦子往南走的阿姨尚属特例。这群人没有退休的概念,只会一直埋头翻土,直到趴进土里。

由于一直躺在消费群体中,2024很少重点关注某个企业,不好推荐被低估的企业。但我认为,关注娃娃的企业走横向整合能够大幅提升ARPU。关注老人的企业哪怕切1厘米宽,也能获得指数级的增长。

当然,以上仅来自于我在重庆市场的一些走访和个人见解。

37. 于冬琪(新能力咨询创始人、《种草》作者)

目前从事:咨询行业,为企业建设一个个“新能力”,所以2024年才找到品牌名,叫“新能力咨询”。也是2024年,有了大客户小红书和蚂蚁金服。

最近很让我兴奋的机会不仅仅是咨询行业的,在很多行业都在发生。比如:

我们做咨询吧,服务的还是公司的创始人和一号位,一直要解决的问题是“对方为啥需要我们的服务”,我们此前的理解,是从功能出发——如果创始人问任何问题,我们都能做到大概率有答案,我们就大概率能赢得对方的选择。

那这个时候,我们的服务机会,完全依赖于创始人是否认识到问题。

在服务小红书的过程中,看到了很多新品牌的崛起,我意识到,也许更好的是“从生活出发”,创始人也是人,如果我能让自己在工作中拥有更多快乐,能在工作的同时照顾好我的小家,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幸福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状态,会是创始人们羡慕的。

他们就无需意识到问题再找到我们,而是会因为向往这样的生活、看到我们对生活状态本身的展现而来。

这也是我看到的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大趋势。

富起来的中国人在思考“什么是我想要的生活”,他们开始关注生活的可能性、学习生活的可能性。那么回到生活,先展示一种人们“向往的生活方式”,如果向往是强烈的,自然用户会为解决方案买单。

这个趋势,在各个行业都在推动变化快速发生。

我认为被低估的公司:Babycare、亚朵星球,等等。从他们展现出的能量和此刻的市场地位来看,他们虽然已经有了耀眼的成绩,但我感觉仍然被低估。

38. 弓长亮 (虎嗅作者,本名:张亮)

从全年开始从内容和短视频营销服务,逐步转向了直播和电商带货的工作。期间反反复复,也促使自己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和很多虎嗅作者一样,最早都是从行业观察和研究开始的,但是随着自己躬身入局,视角也随之发生改变。说好听点叫做专注和聚焦,说难听掉就是越来越窄。但是,也带来了新的变化和思考。

对于2025年的消费类市场,我个人还是坚持去年的观点。

第一,日常消费品类目下的性价比之争,会愈发激烈。消费降级不管是哪个人群都是实实在在发生的。尤其是我在2024年接触到的高端美业和化妆品之后,感受尤为明显。客户都在寻求更优质的替代方案或是替代产品。

第二,普通人的内容需求继续会得到放大,口红经济效应不仅体现在实际的消费产品上。更会体现在娱乐内容层面,2024年的短剧热就能很好的反应出这一点。很多人批评网络短剧爽文模式降智,但是换一个视角来看,普通大众的内容需求和指挥棒之间总会有很大的差异。没有短剧和网综的年代亦然。

第三,从电商角度来讲,成本和收益之间的矛盾、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矛盾、平台和商家之间的矛盾也会更激烈,以仅退款和运费险为代表的爆发点会更多。从我们的观察和接触角度而言,品牌商家过得也不是很开心,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隐隐出现。如果在2025年内容电商平台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平台营收一定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如果让我找一个被低估的公司,站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我真的很难找到心目中的那个“她”。显然对于每一个人而言,2024年并不太过如意。如果非要让我说出被低估的对象,那我想说,每一个普通人,每一个还在努力生活的人,都是被低估的。

39. 萧良善(虎嗅作者、大厂科技传播负责人)

我在一家大厂负责科技传播,也就是将厂里的一些AI研究和应用进展传播给业界和公众。在ChatGPT掀起的这波AI滔天巨浪中,我们算是局中人,被卷得不行,同时也是推波助澜者。

无论如何,我们得感谢ChatGPT为AI行业带来的巨大流量,某种程度上挽救了行业。其实在2021年,AI行业还颇不自信,前路迷茫,不少人怀疑深度学习已经撞墙,而大模型尚未展现出强大的能力,沉迷于参数竞争,其实就是AI圈自娱自乐,今天你百亿参数,明天我千亿参数……路过的外人要是感兴趣,都要问一句:这玩意儿有啥用?

ChatGPT彻底点燃了公众的热情,从此AI行业有了泼天的流量。2023年是开局之年,大厂们重金投入、军备竞赛,唯恐错过时代性的机会;而各种AI创业公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聚拢了数亿甚至几十亿资金。

相对来说,2024并不是什么波澜壮阔的一年,AI发展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但大多在预期的路线内,谈不上革命性的突破,诸如大家比较熟悉的视频生成、多模态理解、推理能力提升……虽然时不时能引起一些惊呼,但距离公众的期待可能还有很大距离。或者说,目前公众对于AI的期待阈值已经过高,高到了AI行业短期无法兑现的程度。

所以,作为AI传播者,我劝你不要相信朋友圈里那些“AI又革命了”的惊呼,保持一颗淡定的心,你不会被AI时代的列车所落下。

AI毫无疑问是时代性的机会,但究竟怎么做,才能发挥AI的能力,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这个问题在短期内很可能没有答案。那些对AI表现出100%笃定信仰的CEO们,其实大多是表演,他们内心也很迷茫。

这其实是历史的必然。1831年,法拉第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发明了人类第一台发电机,但爱迪生研制出稳定可用的白炽灯泡却是1879年,也就是说近50年后,电力的“杀手级应用”才真正出现。

AI时代肯定要比电力时代发展的速度要快,但也需要进程,2012年深度学习兴起,2022年才出现ChatGPT。这十年里,大家也在探索AI的商业化落地,但成功应用屈指可数,局限在信息推荐、广告分发、视频安防等有限场景里。这十年留给AI从业者的重要教训是:不要拿着锤子去找钉子。

也就是说,AI如果要商业化落地,首先要做的是发现问题,定义问题,然后利用AI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拿着AI去找可能使用的场景。互联网时代,搜索、电商、社交网络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技术领先,而是解决了信息和商品流通的问题,极大提升了效率。

所以,AI时代的机会,不只是留给做基础模型的野心勃勃的巨头们,更开放给了普通创业者们,在发现和定义问题的机会上,众生平等。

40. 毛琳(互联网公司策划总监)

目前在旅游行业工作。旅游行业是少数在后疫情时代快速增长,并且行业已经全面超越2019年,达到历史新高的行业。

旅游行业正在经历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新业态层出不穷,新城市迎来新机会,私家团、小团化、演唱会游成为亮点,老年人也正在成为行业的动能来源。

另一方面,行业供过于求进入洗牌阶段,如家和锦江进入万店时代,行业酒店门店数超过1800万间,超过2019年,但酒店行业入住率在降低,机票价格回落明显,行业开始从粗放运营到精细化运营升级。

旅游行业最大的机会有三个方面:

(1)AI对行业的改造。AI对于出行需求激发、出行服务、供应链整个都有巨大的机会,现在行业AI落后通用大模型一大截,行业基建很落后,数字化程度很低,AI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

(2)行业拼多多类平台的崛起。消费回归理性,每个行业都会出现淘天和拼多多双雄角力,不止旅游行业,大部分行业都会出现淘天和拼多多类品牌,一个主打高端,一个主打性价比。

(3)全球化。中国的旅游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对老外简直是降维打击,就和直播一样是碾压的优势,全球化去抢占市场比国内内卷价值更高,也有可能产生更多的独角兽。

我认为被低估的公司是小米。从一家不会选错的“保底”选择,到SU7发布成为车生活家的生活方式品牌,小米股价一年内上涨了两倍,但小米仍然是被低估的公司。

首先,小米成了数码领域的“拼多多”。从手机到生活品牌,再到保时捷taycan级的审美单品,小米成了性价比和高审美的代名词,品牌心智一旦形成,滚雪球式的收益会接踵而至,价格屠夫的标签是最好的传播载体。

其次,小米的价格天花板打开了。小米SU7和SU7 ultra让小米单款产品价格上探到20万和80万级,以前iphone手机的价格就是小米单品的价格上限,现在这个价格上探到80万,小米高端化的价格空间就有了更多的转圜空间。小米汽车成功形成了新的品牌心智:即使是汽车等大件产品,小米仍然是性价比的代名词,闭眼入就足够了。

再次,小米做成了苹果也没有做成的生态系统。小米su7交货量已经突破了13万台,让小米从手机到智能家居再到汽车,成了生活的全智能化网络,AI加持后,小米已经做到了比苹果系统更深度的场景连接。

当然,汽车领域除了小米这种拼多多类品牌,行业“淘天类品牌”蔚来同样也是被低估的,“走暗路、耕瘦田、进窄门”是对蔚来最好的诠释,2900座换电站,100亿换电站成本是巨大的投资,也是高端化产线的地基,蔚来需要等待规模效应的显现。但在消费回归理性的当下,这比小米需要更长的时间周期。

41. 陈鹏飞(公众号:黑板洞察)

目前依然活跃在教育行业。今年是双减的第三年,回看整个行业发展的变化,我认为未来几年教育行业最大的机会应该是学习机。

学习机的火热崛起不仅是政策与技术推动的结果,市场数据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趋势的快速增长。洛图科技(RUNTO)发布的《中国学习平板零售市场月度追踪》报告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学习机的线上零售均价达到2907元,同比增长9.9%。同期,学习机在全渠道(包括拼多多、抖音、快手等新兴电商平台)的销量达到122.6万台,同比增长38.0%;销售额更是达到了35.7亿元,同比增长51.7%。这一数据表明,学习机已不仅仅是辅助学习的工具,更成为家长教育投资中的优先选择。

随着价格的上涨,家长更倾向于选择功能更强、体验更好的高端化学习机产品,推动了这一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使得教育硬件逐步从“工具型产品”向“家庭教育生态核心设备”转变,进一步巩固了学习机在家庭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结合政策环境和市场表现,学习机的快速发展还得益于技术创新和渠道扩展。现代学习机通过AI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实时反馈和数据分析,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显著减轻了家长辅导的压力。

同时,拼多多、抖音、快手等新兴电商平台的渗透,不仅降低了购买门槛,也为学习机产品吸引了更多潜在用户。这种技术驱动和渠道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使得学习机市场呈现出蓬勃的增长态势。综合来看,学习机的火热反映了政策推动、技术升级和消费需求变化的共同作用。在价格、销量与销额同步增长的背后,是家庭教育场景对智能化、高端化教育硬件的高度认可。随着AI大模型的进一步升级,未来学习机有望在产品创新与教育场景融合中持续释放更大的市场潜力。

对于被低估的公司的探讨,我目前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但是我有一个观点:老牌的头部的教育机构是严重被低估的。虽然政策的快速变化,如“双减”政策,对传统头部机构(尤其是以学科培训为主的机构)带来了巨大冲击,导致市场对它们的长期潜力出现低估。

然而,这些机构在资源整合能力、品牌影响力和渠道布局方面的优势并未完全消失。随着它们逐步转型,市场对它们的价值可能还未完全反映出来。传统头部机构拥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包括教学内容、师资团队和技术平台等。在面对新赛道时(如职业教育、教育硬件或B端服务),它们的扩展能力往往比新兴公司更具优势。一旦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这些机构可能迅速释放潜力。

传统头部机构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在学生和家长心中建立了较高的品牌信任度。即便短期受到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冲击,在面对当前教育机构跑路频发的社会现状下,其品牌号召力和口碑无疑是开拓市场的利器。

同时,线下的培训在政策的规范之下又重新活跃起来了,各个机构都在快速扩张业务和校区,甚至有的机构在当前房租便宜的时期,囤积了很多长租期的、适合开设校区的场地,“圈地运动”再次展开,整个市场又回到了老牌头部机构擅长的节奏中来,从他们的财报中,我们能窥见一斑。

42. 李春晖(娱乐硬糖主编)

目前从事文娱产业。

我认为行业的机会在于人口结构变化。年轻人减少,并且受经济环境、媒介环境影响,在财力、活力、创造力上都有所削弱。中老年人口比例上升,新老人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互联网使用水平都更高。新中年不用说了,中国最早的二次元、游戏玩家、腐女、追星族……这些今天的文娱活跃人群,都可以追溯到70、80后。

这就让文娱行业需要从长久以来的“媚青”转向关注熟龄群体。从日本、美国的情况看,也确实是人口爆炸期的代际将长期占据社会主流。此处点唱一首懂王入阵曲或东爱主题曲,费劲追逐啥00后、Z时代啊,看看80、90后吧,他们的娱乐需求并没有被充分满足。而且在今天的内容分发机制下,几代人的内容消费已经拉平。

2024年的文娱市场也印证了这一变化。这是一个文娱小年,但从那些寥寥热点也能看出:最火的中老年短剧,既是挖掘了中老年的需求,也是复兴了久已退出主流市场的苦情神剧。同理刀郎和他的“刀学”,中老年用户的迷恋更明确持久不动摇。

剧集领域也是,熟龄化、古早味的内容更受欢迎。《我是刑警》有早期刑侦剧的扎实、《小巷人家》是典型的老少咸宜,就连古偶女主的流行人设都变成了离异人妻(《墨雨云间》《九重紫》《国色芳华》)。与之相对的,轻喜、漫改这些讨好年轻人的内容则失手率较高。

电影方面,观影受众平均年龄越来越高。综艺最火的是《再见爱人4》的家长里短。甚至就连游戏,《黑神话》能追溯到《斗战神》,《斗战神》能追溯到《悟空传》,这说明什么,80后、千禧年的文化结晶还能接茬用。

综上,一些旧娱乐、旧流行、旧内容范式都有复古重振的机会。别天天研究青年文化了,好好回忆下中年文化。

电影夕阳了,剧集熄火了,短剧累死人了,游戏人都裁了,文娱这么成熟的领域还有啥可说的,最时髦的AI来了也就是降本。

今年一些采用了新技术的剧集还被群众嫌弃,觉得看起来更五毛特效了。但文娱能做什么,就明明白白摆在那里,而且谁都觉得自己有判断力,那就妥妥的缺乏想象力了啊。

非要推荐就北京硬糖娱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吧,就我们公司。足够老龄化,甚至不拥有一个95后,是纯洁的老龄化队伍,没受一点年轻人污染,保持地道黄金时代品味,保不准就在中老年文娱时代重塑自我再造辉煌。

43. 刘飞(播客“半拿铁/三五环”、公众号“刘言飞语”)

目前做投资+自媒体,也在关注 AI 方向的创业机会。

未来几年,内容行业,我个人会更看好播客和小红书。不取决于什么平台产品的竞争局势,或者内容媒介的迁徙,坦白说,更多就是取决于大众的内容消费心理变化:从宏观叙事,落到身边和附近;从规模叙事,转为微观叙事。

播客和小红书看似形态各异,背后在意的就是陪伴与真实。与多数内容平台试图取悦大众的表演气质不同,他们关心的就是当代人的精神健康和生活困境。而这样的困境与身心灵的追求,在肉眼可见的未来,都是城市中青年的主流需求。

未来几年,互联网行业的机会还得 AI 领衔,出海和硬科技垫后。AI 的机会未必像移动互联网那样雨露均沾,高低都能吃到行业红利,也许窗口期要小得多,但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机遇,比如小猫补光灯这种一人产品。AI 辅助的编程会进一步下调普通人做产品的门槛,也就会带来不一样的生态,就像多年前移动手机和运营商下调了普通人做内容的门槛一样。

既然说到这两个方向,那我推荐的公司,一个是小红书和小宇宙,理由如上。一个是知乎,其实大规模存储着有价值的内容,在 AI 时代会更有底气。还有一些在水面之下的独立开发者的产品,以及小的内容创作者。

还是那句话,大的叙事结束,小的空隙会被哪些填补,这是一个问题。

44. 骑马下海人(小红书运营咨询、汽车自媒体、跨境电商)

永远在学习新东西,汽车自媒体、跨境电商都在做,但收入越来越倚仗小红书运营咨询等相关工作,“此消彼长”是今年的关键词。

先说“消”,简单说就是随着汽车行业加速出清,传统的媒体投放环境正在消失:

(1)主机厂内部更注重实效,甚至开始出现0媒体合作、专注平台买量与约稿(对私合作)的Campaign模式,媒体机构的经营状况急剧恶化。

(2)传统汽车门户的“获客留资”业务,在被企业自主铺设的KOS渠道(铺天盖地的专业销售账号)取代。

(3)总之,传统的“媒体合作”路径已经不是个好生意,通过媒体平台引流、售卖自有产品和服务,才是内容人的转型出路。

再说“长”,基于我在内容制作、账户运营方面的经验,以及通过自有工作室为企业提供小红书商业化咨询和运营支持的实践,我认为,无论是做内容还是搞营销,重回人文主义、保持“人感”,才是探索传播增量的关键。

甚至可以说,在企业和品牌被数据归因体系绑架的当下,“说人话”已经是最难掌握的传播技能之一,而且很难被竞争对手量化和复制。

所以我坚定不移地看好小红书:与其说它是一家文科生气质的互联网公司,倒不如说它是一个把传统4A广告公司的气质在互联网时代重塑的企业,是“人感”内容的天花板,对创意和人文的尊重,是它的经营底色。

更重要的是,虽然小红书在2024年实现了净利翻倍,但属于它的商业化故事才刚刚开始:

(1)在2025年,它会继续补足数据追踪短板(文学家开始学高数了,我看行),并帮助企业和个人完善直播等变现渠道。

(2)最后要强调,目前小红书的商业化生态还不成熟,还没有被生长出来的巨头彻底填满,所以对企业和品牌而言,越早加码小红书,就能越早接触到新机会。

45. 宁宇(虎嗅作者)

目前主要从事咨询服务工作,服务对象多为数字化领域的科技公司。我根据他们的状态和需求,做一些市场洞察、管理培训、技术咨询等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以外脑的身份做赋能、提建议。

科技企业需要随时追踪行业热点,而我自己也对新兴技术和产业有兴趣,所以饶有兴致地以临界的状态,关注着行业里潮起潮落、风起变幻。

有的如一阵风吹过,话题炒作两三周就消散了。

也有的热度虽然过去,但产业仍在持续推进;过了半年甚至一年之后,突然又有了新消息,会再度成为热点。

也有的从年初到年底一直热炒,同一领域里话题不断更新,始终能保持热度和关注度。

这么多选项中,可以容纳不同喜欢的群体,投身到不同的项目里。

在我关注的领域中,自以为有这么几个方向值得长期跟踪下去,所以预判下未来一段时间这些领域的发展,到2025年底的时候再复盘看看。

首先是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发展,他既是产业发展的底座,同时也是一个规模庞大的赛道。

这里又可以分为技术类和政策类。

技术类里,先说连接。5G已经处于成熟期,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都有些新概念,试图表达技术依旧在演进,但目前看不足以成为大热点;物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热度在下降,未来作为独立产业的概率不高;6G、行业专网和移动卫星通信会随着一些新闻再度成为热点,但两三年内还够不到全面商用的程度,热闹一阵子也就过去了。

技术类里,再说算力。估计芯片产业在2025年会有比较大的突破,算力基础设施中最大的技术瓶颈不再被卡,对于产业来说是巨大利好。不过算力基础设施是不是延续大力出奇迹的方式,是要打问号的。无论是东数西算还是算力网络,我估计建设方案和实施计划都将更加务实和慎重,建议参与方三思而后行,等到大佬博弈产业发展思路统一之后再发力。

今年,我把终端也归结到基础设施里,因为在产业发展方面,终端和基础设施呈现出户主互动的态势,尤其在创新方面,设施不足只好让终端来凑凑。终端方面还会延续近几年的势头,你方唱罢我登场,互联网产品发布的玩法延展到了汽车、机器人等新领域,市场包装能否成功不仅关系到销量,更事关投资者的信心,所以即便产品自身提升度不高,也能屡屡让“业界眼前一亮”。

这给自媒体行业提供了比较舒适的舞台,有充分的准备周期,同时又肯定能有发挥的机会。而且如今科技公司与媒体的互助圈子已然成熟,只要科技公司资金充足生存无虞,这个游戏还能继续玩很久。

2024年初,国家在数字化政策方面表现得非常激进,看起来数据要素、数据交易、数据资产入表等概念纷纷要落地了。但在这一年的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阻力,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反对声音。有人认为这些政策会无疾而终,但我仍坚持看好。国内先行的政策在试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很正常,未来可能升级为国际范围的数字化新规则,以身入局方可窥天机。

其次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一边是美国科技企业在资本的大力支持下屡创新高,一边是中国科技企业在国家政策鼓励下扎堆突围。人工智能及周边科技战的激烈程度和复杂性,远超其他领域,是当之无愧的焦点。

一方面,受政府关系影响,随着特朗普就职后新政策的推行和落地,中美之间的科技战会出现新的机遇和挑战,比如对中国的科技封锁等会加剧,但对中国向海外拓展的阻拦会放松等,科技企业有必要进行相应调整。

另一方面,由于中美两国在产业方面的差异,人工智能的发展重心、科技创新的发力点不完全一致。美国金融资本驱动下,可规模化复制性强的技术、应用范围广的通用大模型,以及颠覆性创新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而在中国将人工智能落在实体经济的条件更有利,因此连接运算执行一体化的智能体、面向行业的模型/算法,以及实用性强的渐进式创新更受欢迎。

而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创新方面,中美之间的互动并不会终结,相反,聪明的商人和专业人士们会想尽办法打开合作通道,共同推动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创造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这条暗线对双方的发展都有利,因此也是在两国政府的默许下存在的,只要没到彻底撕破脸的程度,精英群体的理性仍是可期的。

第三是低空经济的发展,目前看这一领域的发展受制于政策的开放性,各方的观点和利益得失都摆在了桌面上。但我认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当下科技、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变化非常快,很多敏感的问题和话题可能因为某些变量,突然发生了质变,也不是不可能的。

而且从目前来看,各级政府部门都在积极准备,期待在发展低空经济的时候大展身手。

如果低空经济的发展空间打开,人类的活动范围从二维大规模地拓展到三维,足以引领未来数十年的发展。这个吸引力太强了。

所以我认为,未来最大的产业机会,就是参与到低空经济的发展中。

从我的视角看,现在参与低空经济的企业大多只是套用了这个概念,离真正的成果还远着呢。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