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13日 29.2°C-31.4°C
澳元 : 人民币=4.51
堪培拉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500亿变131亿!阿里为何割肉甩卖大润发(组图)

10天前 来源: 综合报道 评论0条

本文综编自界面新闻大猫财经Pro ,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在 2025 年的第一天,阿里出售了大润发。

1 月 1 日晚,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子公司及 New Retail 与德弘资本达成交易,以最高约 131.38 亿港元(折合人民币 123.34 元)的价格出售了所持高鑫零售(大润发母公司)的全部股权,占高鑫零售已发行股份的 78.7%。因着减持消息,今日港股开盘,高鑫零售一度跌幅超过 29%,截止 12 时,报 2.07 港元/每股,总市值 197.47 亿港元。

500亿变131亿!阿里为何割肉甩卖大润发(组图) - 1

阿里巴巴出售高鑫零售公告 阿里

对于出售事宜,阿里和高鑫零售都作出了回应。阿里在公告中称,高鑫零售的出售事项是将核心资产变现的良机,未来阿里将持续聚焦核心业务,提升股东回报。高鑫零售 CEO 沈辉也在全员信中表示,“在过去七年,阿里对高鑫的数字化转型给予了重要的支持。未来双方业务合作不会中断,彼此还是非常重要的业务伙伴。”

阿里重新聚焦核心业务

实际上,早在年初,市场上就频繁传出阿里考虑出售高鑫零售的消息。2024 年 10 月,高鑫零售称接获一名有意要约人发出的接触函,有媒体消息称潜在收购方是高瓴资本,如今证实是德弘资本。

德弘资本在消费赛道投资多年,追求长期性及跨周期的稳定回报,此前曾投资过圣农、飞鹤、简爱酸奶、认养一头牛、蒙牛乳业、现代牧业等多家消费及零售领域的企业。

对德弘资本来说,从价格、业务、财务状况来说,高鑫零售都是个不错的标的。同时,阿里和高鑫也都有分道扬镳的想法,自然促成了这份交易。

500亿变131亿!阿里为何割肉甩卖大润发(组图) - 2

部分德弘资本投资企业 德弘资本官网

回顾一下,阿里与高鑫零售携手的始末,当时算得上是一桩良好的业务姻亲;如今时过境迁,“和平分手”也成全了双方都有更好的结局。

2017 年,阿里首次投资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以 224 亿港元收购了高鑫零售 36.16% 的股份,后陆续增持成为控股股东。继马云在云栖大会上提出“新零售”的概念后,诸多传统零售企业都受到了资本热捧,高鑫零售和阿里的“联姻”更是将这阵风吹到顶点。

张勇曾表示,阿里和大润发的合作是基于双方都相信新零售的理念,“未来没有线上线下之分,也没有实体和互联网零售之分,只有数字和非数字经济之分”。只不过,作为阿里新零售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鑫零售还没有承担起“重塑中国零售行业格局”的任务,行业就迎来了巨变。

疫情对线下的实体零售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消费者加快线上化和数字化的脚步,包括大润发在内的一众商超都陷入了困局;另一方面,2023 年拼多多业绩走高,出海业务发展如日中天;与之相对的是阿里营收增长疲软;一个代表性的拐点是拼多多在市值上对阿里完成了短暂的反超。

2023 年 9 月张勇卸任阿里巴巴 CEO 的职位,宣布由吴泳铭接任。在吴泳铭上任后的第一封全员信中,他提到了集团未来会围绕“用户为先、AI 驱动”两大重心,对业务进行梳理,重塑业务的战略优先级。从 2023 年起,阿里正式从扩张进入收缩状态,启动组织架构调整,将核心业务聚焦到电商和云计算,加快对非核心业务的退出动作,以尽快实现资产价值,高鑫零售就是其中之一。

高鑫零售继续前行

这两年,高鑫零售的财报在反复的亏损和盈利中徘徊,市值相较巅峰期也腰斩。2024 财年更是亏损超过 16 亿元,不过今年上半年高鑫零售的业绩再次扭亏为盈,实现了 2.06 亿元的归母净利润。

尽管一些人将高鑫零售业绩下滑归因与阿里的合作,但要知道,在合作初期,阿里却实实在在为高鑫零售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早在 2017 年时,高鑫零售主营的线下大卖场业务就已经受到严重冲击,营收利润双双下滑。这背后有两大背景,一是京东入股永辉后,推动线下零售升级,后者业绩不断攀升,大有“威胁”大润发的趋势;二是,高鑫零售在数字化转型上接连受挫,大力发展的飞牛网以及入股的莆田网等线上业务持续亏损。

500亿变131亿!阿里为何割肉甩卖大润发(组图) - 3

大润发官网 大润发在与互联网巨头合作的大势所趋下,高鑫零售选择了最合适的阿里。牵手之后,张勇表示,阿里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如 5 亿多消费者、数百万商家、营销平台、云计算平台、大数据资源,结合大润发的供应链体系、门店网络和地面运营能力。

自此,双方开始了数字化上的通力合作。比如,在云服务上,大润发与阿里云完成了对接,将 IT 系统全面迁移到阿里云上,双方还启动了数据中台项目,将业务交易将数据资源进行更精细的分析,实现精准营销和订单预测,帮助大润发更好理解顾客需求,优化库存管理,提升供应链效率。

大润发接入了淘鲜达、天猫超市等阿里旗下业务,打通线上流量入口,与淘宝、盒马、饿了么的平台会员体系打通,开展联合营销活动;店内引入自助收银机、悬挂链等智能设备,提升运营效率,加快店仓一体化能力改造;后续大润发还开通了优鲜达、饿了么等线上渠道,加快线上 B2C 业务发展。

在最新的财报中,线上已经成为大润发增长的主要动力。只不过这依旧没能挽救实体零售的颓势,甚至无法反哺到业绩的增长上。阿里无法为大润发提供更多数字化零售方面的助力,而大润发也无法继续为阿里提供业务协同和资金回报,不适配的双方最终还是分开了。

在胖鲸看来,业绩下滑则更多是时因事因的缘故。一边是大润发、永辉的衰落,另一边是盒马也已连续 9 个月盈利,地域性品牌胖东来进入百亿时代。

可以看到,零售已经全面进入了数智化时代。从线上的渠道布局、数据辅助决策、运营能力提升,转变到全链条的效率提升,换言之,将数字化的价值落到零售本身。比如,这一阶段的零售关注的坪效,可以理解为在全部场域内驱动产品、营销、运营效率的提升,无论是通过门店角色的转型,还是在供应链管理、消费者洞察、个性化营销、服务等上投入。

这两年,大润发也持续在产品和营销上投入,并打造多种店型结构,将大润发 Super 和 M 会员商店打造成第二增长曲线。今年 3 月,沈辉入主大润发后,提出了重塑价格心智,重回营收增长的目标,比如,持续投入自有快消商品和烘焙商品等,提供物美价廉的体验。

显而易见的是,虽然高鑫零售暂时告别了阿里,但双方在数智零售上的深度合作大抵会继续,要在竞争激烈的零售环境中生存,届时将会对大润发的数智化运营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巨亏、 割肉!千亿巨头大败局

昔日的“超市之王”还是被卖了。

2025年第一天,阿里把高鑫零售78.7%的股权,卖了131.38亿,女明星陈好的老公旗下的德弘资本接盘。

1.75港元/股,不仅低于当天股价,与当初的8港元左右的成本价相比,巨亏,德弘资本算不算抄底,还真不好说。

这两年,阿里转型,开始聚焦主业并逐步将非核心资产变现,去年12月,刚刚卖掉了银泰百货,现在卖掉高鑫零售,“退出非核心实体零售”,正在逐步实现。

高鑫零售手里最值钱的业务,就是大润发了。

1997年,大润发在台湾润泰纺织的旧厂房里面,开出了第一家店,随后不久,大润发就从台湾桃园开到了上海闸北,与家乐福、沃尔玛分别占据北上深。

虽然不是开超市起家,但是执掌大润发的黄明端,还真就把大润发做起来了。

2010年,大润发的销售额404亿,超过了家乐福和沃尔玛,成为中国市场“超市之王”,而“世界第一”的沃尔玛,在中国只能屈居老二。

商超可以说进入大润发时代,大润发逐渐成为“抄作业”的模板。

2011年,高鑫零售在港交所上市,2015年,成为“最受欢迎零售商”,到2016年,大润发的销售额开始向千亿发起冲击,并创造了“19年不关店”的记录。

500亿变131亿!阿里为何割肉甩卖大润发(组图) - 4

然后,在2017年,高鑫零售进入阿里“新零售”的版图。

阿里先是224亿拿到了36.16%股权,2020年加仓,持股达到72%,成为高鑫零售的实控人,润泰集团成功套现。

2020年,大润发的销售和市值,均是千亿级。

但是,之后的走向,就有点不太行,下滑、关店、亏损。

大润发在互联网世界最大的存在感,从“中国超市之王”,变成了互联网老梗:“我在大润发杀了十年鱼,我的心早已像我杀鱼的刀一样冷”。

巨亏、 割肉!千亿巨头大败局……

比“杀鱼刀”更冷的,其实是商超的第二波系统性大败局。

第一波,在2015年左右就开始了,生意难做,行业寒冷。

那时候谁在盯着这些商超呢?互联网巨头们。

移动互联网迅速渗透到零售行业,商超受到较大的冲击,急需转型,而互联网也盯着线下,他们也需要新的概念和故事,来支撑自己的想象空间和估值。

2015年,京东花了43亿拿到永辉超市10%的股权。

2017年,阿里入股了高鑫零售;沃尔玛把旗下的一号店给了京东,换了京东5%的股权;腾讯花了42亿买了永辉超市5%股权,价格比2015年翻一倍。

2019年,苏宁易购花了48亿拿下家乐福中国80%的股权。

各家都是大手笔,“互联网+”“O2O”,各自占领了山头,对传统商超进行互联网改造,玩线上线下联动的“新零售”概念。

但是,几乎没有转型成功的案例。

举个例子,苏宁拿到家乐福的时候,也是想走新零售的,不少门店改造,苏宁把自己的门店也开到了家乐福门口。

2021年,黄明端取代张近东成为了苏宁易购的董事长,结果这位操盘过大润发的零售老人,也没能把苏宁和家乐福从泥沼里带出来。

2019年,家乐福中国卖身的时候,有209家超市门店,2020年增加到了228家。

然后,就开始大规模关店。到2023年底,家乐福中国的门店,只剩下4家。

苏宁易购早就ST了,流动性的危机,到现在也还没解除呢。

2023年的时候,大型商超基本上都在亏损,下滑速度很快,联华超市的净利润同比下滑283%,步步高巨亏18.9亿,永辉超市3年亏损80亿,京东最终也选择了“割肉”。

不仅大商超的日子不好过,一些区域性的本土超市,有的被接管,有的干脆直接破产倒闭了,乐天玛特、乐购等,这些曾风光一时的国外商超品牌,早就在中国市场上消失。

为啥这么惨呢?还得回到商业模式上。

商超大卖场赚钱,在某种程度上,是走的地产的路子,做“二房东”,想赚钱,就需要供应商们来抢货架,什么“进场费”、“条码费”,能够收到手软。

想赚更多,那么就需要更多的供应商进入,顺带着靠着长账期,获得很大的现金流。

互联网企业进驻,但是最终“新零售”也没有走出传统的窠臼,换汤不换药,商超还是得用这种方式来盈利。

互联网企业的诉求是啥呢?把流量从线下引到线上,然后线上再带动线下。

但是显然,流量到了线上,线下能回流的就很少了。

当然了,最主要的是,现在的零售,在互联网的引导下,已经从“人找货”,变成了“货找人”,这也是直播带货的底层逻辑之一。

大家已经抛弃了大卖场的动辄数万SKU的模式,直接把商超的商业模式干趴下了。

现在,能够赚钱又比较红的模式是啥呢?

“胖改”,就是在胖东来这种低SKU、重服务的模式,步步高、永辉超市,有部分门店都经过“胖改”,都产生了不错的效益,不少消费者希望胖东来能够开遍全国。

另外,还有会员店的模式,沃尔玛闭店不少,但是旗下的山姆开了不少新店,Costco也开始在中国加大的开店的步伐。

其实,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一个商超,总有自己的理由,要么有性价比,要么产品质量过硬,要么能做出差异化来。

消费者才是衣食父母。

如果不能顺应消费者,第三波大败局,也并不久远。

本文综编自界面新闻大猫财经Pro ,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关键词: 阿里甩卖大润发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