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入名校“不择手段”?超1/4英国家长为孩子“作弊”入学?!(组图)
一提到中国父母,许多人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他们为孩子倾尽所有的形象。为了让孩子从小接受优质教育,他们不惜花时间、砸重金,只为让孩子进入一所好学校。
相比之下,英国父母常被认为更加“佛系”,对教育的态度似乎也更随性。
然而,“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并无国界之分——在子女教育问题上,英国父母同样非常拼。
而且,这件事还有数据“为证”!
据Zoopla的最新民意调查,超过四分之一的伦敦家长承认他们“撒谎”并使用制度漏洞让孩子进入他们喜欢的公立学校。
研究表明,近年来承认利用制度漏洞让孩子上名校的家庭比例有所上升,从2022年的24%上升到今年的27%。
在竞争特别激烈的伦敦,这一比例甚至上升到了38%。
Zoopla表示,他们开展的这项调查针对的是过去五年内为孩子申请学校的一千余名英国父母。
这些数据似乎从侧面显示出公立学校的入学竞争变得更加激烈。Zoopla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政府对私立学校的税收政策调整,此举可能导致约40,000名学生从私立学校转入公立学校。
在那些违反规定的父母当中,12%的人表示他们的孩子以前就读于私立学校,但是现在学费已经难以负担。
那么,父母们又是如何利用规则漏洞的呢?
据调查,最为常见的“手段”是谎报地址,也就是说在申请学校时将孩子登记在家人或朋友家中。
在全国范围内,有约30%的父母表示他们会通过这种方式帮孩子获取心仪学校的入学资格。而在伦敦,近一半(47%)的父母会利用这个漏洞,远高于2022年调查时的26%。显然,这种做法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
为进入一些知名的宗教或教会学校,父母夸大宗教信仰——甚至假装自己有信仰——以保住学校名额的做法也很普遍。在伦敦和全国,都有25%的家长承认这样做过。
不过,除了这些相对极端的方式,很多经济条件不错的父母则会发挥“钞能力”作用,借住房产换一个入学名额。
由于英国很多公立学校是“租售同权”的,租房也可以获得入学资格,一些父母便会选择短期租房。
五分之一的伦敦家长透露,他们在自己选择的学校附近租了第二套房子。
伦敦的平均月租金为2,121英镑,学校通常要求学生出示一年租约的证明,因此这笔费用可能高达数万英镑。全国范围内,约有9%的家长这样做。
还有一些人则会短暂搬入学区,利用“时间差”来获得入学资格。据悉,全英国有7%的家长会在申请学校期间暂时搬进学区,然后在获得录取后再次搬出。
当然,还有一些父母会完全按规矩行事——上学前,先买个学区房。在伦敦,有31%的父母选择永久迁入所选学校学区,但这样的代价也是高昂的,父母平均要为此支付115,750英镑的额外费用。
相比之下,全国有18%的家长选择搬到孩子们心仪学校的学区,并为此平均多支付了65,333英镑的溢价。
此外,还有一些家长“另辟蹊径”,选择了更加独特的方式。
10%的家长承认他们以“自愿捐款”名义向学校支付费用,每名家长“愿意捐款”的平均金额高达17,800英镑。
当然,家长们也并不是非要利用制度漏洞,高达82%的受访父母表示他们其实会感到内疚,但即便如此,为了孩子的教育也是无可奈何。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个人努力毕竟只是一方面,好的学校确实能够让学习事半功倍。而优质教育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无论在国内外都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竞争。
正因如此,英国父母在为子女择校时同样难以保持淡定从容,而是陷入了激烈的“内卷”之中。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也会对英国的学区产生好奇,这里我们也来简单介绍下。
在英国,学区和国内的概念其实差不多,主要针对的是公立学校(State School),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因此,想要子女就读某所公立学校,家庭需迁至该校所属学区。然而,英国大部分地区实行“租售同权”政策,即租房者同样享有入学资格。
公立学校由政府资助并受地区政府管理,遵循国家教学大纲(National Curriculum),教师均为国家公务员。英国的公立教育体系分为小学(5-11岁)和中学(11-16岁)两个阶段。
择校时,家长需谨慎考量,因为各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差异显著。部分学校教学水平平庸,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而另一些学校则表现出色,每年都可能有数十名学生被牛津、剑桥等顶尖学府录取。
目前,大部分家长在择校时都会参考英国教育标准局(Ofsted)的评分。
具体可参考这个链接:https://www.gov.uk/government/organisations/ofsted
按照Ofsted的综合评分,英国的学校通常被划分为杰出(Outstanding)、优秀(Good)、需要改进(Requires Improvement)、不合格(Inadequate)四个级别。
相信从上面的名称大家应该也能猜出哪个级别的学校最好,不过,也有批评人士指出,Ofsted近年来的评分更新过慢,不能实时反映一个学校的真实情况。
因此,很多家长也会参考其他机构的一些排名,比如《泰晤士报》每年的排名。
此外,公立学校的学区划分(School Catchment Areas)颇具复杂性。某些学校的学区范围狭小,甚至每年有所变动,居住在学区外的学生将无法获得入学名额。而其他学校则相对灵活,即使略微超出学区界限,仍有可能获得入学资格。
但通常,越靠近学校的住宅,入学几率越高。因此,优质学区附近的房源供不应求,尤其是邻近学校的房产更是抢手,房价也随之水涨船高。不过,学区房的保值性都很不错,可以视为一项不错的投资。
那么,公立学校到底要不要拼一下呢?
关于这一点,我们认为家长也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决策。私立学校虽费用高昂,但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课外活动也更多。好的公立学校同样能提供优质教育,学生考入世界知名大学的几率亦相当可观,但入学同样有“门槛”,需要在学区内居住。
总之,英国的教育选择颇为多元,作为父母,选择最适合孩子的教育路径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