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2月04日 33.2°C-35.9°C
澳元 : 人民币=4.45
堪培拉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站在2025再看“中国制造2025”,高分答卷更令西方眼红(组图)

4小时前 来源: hk01 原文链接 评论1条

本文转载自hk01,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达计划,而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制造2025》。当年提出「2025中国制造」的时候,似乎这个理想离我们还有一段时间。转眼间,竟然已经10年过去了。在对「2025中国制造」缄默的这10年,发生了哪些变化?

站在2025再看“中国制造2025”,高分答卷更令西方眼红(组图) - 1

「中国制造2025」,这个计划的目标简单来说,就是要把中国从一个制造大国,变成一个制造强国,实现科技上的自给自足,减少对外国技术和供应链的依赖。当时,中国处于全球工业价值链的低端,生产的大多是廉价且技术落后的产品,《中国制造2025》旨在改变这种状况。

国务院列出了 「中国制造2025」 要大力推动突破发展的重点领域:新一代讯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械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站在2025再看“中国制造2025”,高分答卷更令西方眼红(组图) - 2

图为2025年2月2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Marco Rubio)到访巴拿马,与巴拿马总统穆利诺(Jose Raul Mulino)举行会晤。(Reuters)

国务卿鲁比奥(Marco Rubio)2019年在任佛罗里达州参议员时,发表过《中国制造2025与美国工业未来》的专题报告,并于去年9月发表报告的续篇

(The World China Made:"Made in China 2025" Nine Years Later) 指出,中国设定的10个重点产业目标中,已有9个基本实现。这些成就广泛覆盖新能源汽车、讯息技术、航空航天、电力设备等核心领域,为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提升注入了强大动力。也另有媒体总结,中国制造2025,计划一共36大项,已经如期完成或者基本完成的有35项,基本上就剩晶片了。

按照彭博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的进度图,目前中国处于领先(Global Leader)位置的行业有:无人机、太阳能、石墨烯、高铁、电动车。过去有两个领域变成全球领先。处于有全球竞争力(Competitive)位置的行业有:半导体、人工智能、机械人、机床、药品、大型LNG船。

过去10年,有六个领域从全球落后变成有全球竞争力,进步惊人。经常被大家批评的半导体、机床和制药,却被彭博社认为已经有全球竞争力。唯一落后(Behind)位置产业:是商业大飞机,但是2030也会有全球竞争力。

也就是说,无论按怎样的划分,「中国制造2025」都完成度非常高。

笼统的看,目标是提高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的份额。截至2023年时,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的占比就已经从 2015年的26%上升到了29%。计划的目标是到 2025年 将研发支出提高到 GDP的2.5%。这个目标在 2023年 就已经提前实现了。

分领域来看,最出彩是节能与新能源车、电力装备两个领域。中国的目标是成为清洁能源技术的领导者。目前,中国企业生产了全球大约 90% 的太阳能电池板和 70% 的电池,而 2015年这个数字分别是 65% 和 47%。这个领域可以说取得了巨大成功。

汽车方面,中国新能源车占了全球70%产能。原本计划的目标是到 2025年 中国企业销售 300 万辆电动汽车。但实际上,2024年的销量就超过了1000万辆,占据了全球市场近三分之二的份额。中国汽车出口成为世界第一,而且还在快速增长,有可能成为中国最大出口产品。锂离子电池也占全球70%以上。

站在2025再看“中国制造2025”,高分答卷更令西方眼红(组图) - 3

中国新能源车占了全球70%产能,2024年的销量就超过了1000万辆,占据了全球市场近三分之二的份额。(Getty Images)

在电力设备方面,在光伏板、风机、水电、火电、三代核电、四代核电,中国都世界第一,四代高温气冷核核电技术中国也是唯一。超高压输电世界垄断,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连国际标准都是中国在话事。如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是首个高海拔特高压交流工程,攻克了空气间隙、外绝缘、电磁环境等,高海拔特高压关键技术。据《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4》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球总发电量合计为299248亿千瓦时,中国总发电量达到94564亿千瓦时,占世界总发电量的比重达31.60%。2024年中国发电量突破10万亿千瓦时。

在高档数控机床和机械人方面,2023年中国机械人产业增长,占全球50%,当中宇数科技的机械狗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超过了70%。中国在机械人领域无疑的,已经是全球的第一梯队国家。 数控机床一直被称为工业之母,也是国家不断地追求突破的重点项目。中国已经是数控机床全球最大的生产与消费国,总产值达到全球32%。

从技术角度,在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数控重型机床、立式卧式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齿轮加工机床等部分,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垄断。但整体技术发展与顶尖水平仍有差距,如在精度保持性、数控系统稳定性等方面,尚待突破。

站在2025再看“中国制造2025”,高分答卷更令西方眼红(组图) - 4

央视经济信息联播报道,北斗系统的应用,有助加快新质生产力。(新华网)

在航空航天装备方面,北斗导航系统全面完成。中国空间站已经建成、独立运营,人员更替常态化。网路卫星已经开始组网。中国火箭能力世界一流。

歼20、运20、直20、歼35全面服役,双六代机实现首飞,C919规模交付使用,相信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飞行记录,C919将能够获得更多国家的适航许可,届时外贸订单将可直接与空客波音两大公司竞争。中国在的无人机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利申请,占全球70%,是妥妥的第一梯队领头羊,以大疆为代表的无人机生产,更达到全球无人机市场70%的市占率。中国在航天火箭领域的发展,技术成果较为显著, 2024年中国累计发射运载火箭68次,成功率达到97.06%。

站在2025再看“中国制造2025”,高分答卷更令西方眼红(组图) - 5

中国除了先前曝光的歼-36(见图)和歼-50第6代隐形战机外,美国卫星照显示,还有一款新型6代战机。(微博)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方面,在海洋工程装备的进展,在技术上已有显著突破,如40万吨级FPSO项目采用多项先进技术,质量精度控制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造船方面,中国已经具备生产LNG、豪华邮轮、大型远洋货轮,这三种最困难的造船技术。中国连续5年斩获全球海工接单榜首,2023年全年共获得海工订单73艘。2023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9.7%、67%和54.4%,且大型海工装备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全球领先。中国造船2024已经占全球订单70%。

高铁技术方面,中国建成了4.5万公里的高速铁路网,总里程占全球50%以上,成为全球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高铁技术和服务还出口到印尼等国家。近期中国高铁进一步的完成了提速的测试,最高时速可达450公里,另外新一代时速达到1000公里的磁浮高铁,也在山西完成了测试。

站在2025再看“中国制造2025”,高分答卷更令西方眼红(组图) - 6

目前中国高铁里程全球第一,且远远抛离其他国家,总里程占全球50%以上。(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此外,2023年,中国农机装备产业规模达2937.1亿元,出口额63.6亿美元。在多个新兴材料研发也取得成果,在全球128个领域前沿保持追赶或领先地位,新材料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产出价值逐步显现。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方面,中国企业已可以自主设计制造出世界最先进的超导磁共振系统,一些抗癌药物开始进入美国市场,中国在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自给自足能力增强,产业产出价值不断提高。高端医疗器械及部分关键新材料等领域仍依赖进口,自给率较低,这是未来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

在讯息技术方面,中国建设成全世界最先进的5G设备制造产业链和5G网络,5G基站超过400万,是美国近20倍。半导体设备产业链基本上开始完成。独立自主操作系统走向成功,服务器操作系统欧拉操作系统已经占去年中国市场一半以上。28nm以上的中低端晶片,中国已经世界产能第一。当然,国内半导体生产能力仍有待提高,尤其是高端晶片。目前这个领域主要待突破的应该是,包括光刻机在内的关键设备和物资仍受西方出口限制的影响。

10年回望,「中国制造2025」不再是纸面上的宏大计划,不得不说,当年突然间全国不再提及「中国制造2025」反映了一种更广泛的政治策略。首先避免了争议,避免进一步的国际担忧和保护主义反应。同时,这种沉默凸显了中国的战略实用主义,在实现长期经济目标的同时调整其方法。不得不说,中央高层的做事风格充分展示了东方文化的含蓄。这种含蓄表现出了两个特点:保险,保守。

2015年的「中国制造2025」高调面世,而后就立刻缄默。而后的这10年这个词几乎消失了。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让国人都觉得憋屈,甚至窝囊。因为要忍、得让。但如今看,虽然这几年国际风云突变,遭遇了百年的格局裂变,中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站在国家的高度,在顶级高科技的较量中,保守低调一点,是完全正确的。

站在2025再看“中国制造2025”,高分答卷更令西方眼红(组图) - 7

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亮相2025年春晚表演节目《秧Bot》。

不得不说,如今「中国制造2025」计划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中国科技崛起已形成「三螺旋」应: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工程师红利的组合,正在改写「西方研发-中国制造」的传统分工。正如德国《明镜》周刊所言:「这不是简单的产业竞争,而是文明级的技术范式转移」。

确实,作为「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坚持和推进的直接结果,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消费者购买的电动汽车数量现已超过化石燃料汽车,最受欢迎的是BYD、小米等本土品牌;中国制造的C919客机已经开始服务于一些最繁忙的航线;5G技术的广泛采用使铁路乘客即使在通过隧道时也能享受高速网路;拥有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的智能工厂和自动化码头;采用国产晶片和操作系统的手机、电脑等市场规模正在扩大;中国造船产能已超过美国200多倍等……

而这还仅仅是个开始。中共其实不仅有「中国制造2025」,还有 「中国标准2035」 。 如果「中国制造2025」 是在提升中国的制造能力,那么 「中国标准2035」 则是要让中国在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方面拥有话语权。 「中国制造2025」 侧重于提升中国的制造能力和技术自给自足,而 「中国标准2035」 则是试图通过制定全球技术标准来利用这些成就。这一步一步都将对贸易、技术和国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2023年,习近平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质生产力」。

站在2025再看“中国制造2025”,高分答卷更令西方眼红(组图) - 8

图为北京一间华为门市,摄于2023年8月30日。(Reuters)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工业崛起的催化剂,到「中国标准2035」,表明了一种更为复杂和雄心勃勃的战略,新的关注点转向建立全球技术标准,这标志着战略重点的转变,不仅仅是制造产品,还包括定义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制造和使用方式。再到「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则是进一步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所谓「高质量发展」,也不再停留在器物层面,更以此撬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

当然,未来中国制造业继续突破将面临更大的难度。必须看到,西方在技术和市场上对中国制造的打压力度更大了。西方面对来自中国的高质量、低成本的高科技产品,特别是在光伏、大型风力涡轮机和电动汽车方面,随时都可能发动新一轮的贸易战和制裁。虽然纵观西方迄今为止采取的限制性措施,有效性有限,有时甚至适得其反。但面对其措施的升级,应另当别论,不可掉以轻心。

同时,各国也都出台了各种产业计划,比如日本经济产业省启动了制造业数字化升级计划,法国还启动了「新工业法国」计划,美国的《晶片与科学法案》及《削减通胀法案》,欧盟也通过《国家援助计划》和《晶片法案》等等,这意味着今后的制造业国际竞争比前10年要激烈得多。

本文转载自hk01,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1)
屲冚仚屳
屲冚仚屳 2小时前 回复
假的、一定是假的🤣🤣🤣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