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都她干、骂都她挨,国产新剧的“苦瓜型长姐”快气疯观众了(组图)
国产家庭年代剧,培育大苦瓜的一片沃土。
最近新播的《六姊妹》,女主角何家丽的人设,不出所料地又是苦瓜长姐一位——
物质匮乏的家、一堆毛病的爹、身后一堆需要操心的妹妹;
让人幻视女版《乔家的儿女》乔一成,主打一个“没了ta这个家得散”。
类似的冤种角色,几乎成了现在家庭年代剧的标配。
01
《六姊妹》演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到本世纪初,安徽淮南小城里一家人的故事。
女主何家丽,成长于60年代初的工人家庭长女。
有一个对生儿子执念深重的爸,但家里连生了六个女儿,为此,每一个妹妹的诞生,都会从父母间爆发一场家庭危机。
而大女儿何家丽,就是那个亲历了每一场危机的大冤种。
粮油紧缺的年代,又是她正长身体的年纪,家里为数不多有营养的好吃的,都要紧着刚刚生产完的妈妈;
实在馋得不行偷吃了家里的猪油渣,还被本来就因为生了女儿气不顺的爸,借偷吃的由头拿她撒气。
奉家里大人的命,拿了肉票去兑肉,可排到她的时候肉刚好卖完,只换回了一根猪尾巴,这原本不怪她;
但被爸爸在背后蛐蛐,输出混账话:“关键的时候丫头就是不如小子。”
为此委屈地跑去街上,剪掉了两根长辫子,两行泪哗哗流。
这设定要是放在《霸王别姬》里,高低得发展成“我本是女娇娥还是男儿郎”那种自我认同扭曲的悲剧;
不过这里是合家欢的年代剧,这就得叫“削发明志”。
转头何家丽就和爸爸表决心,让爸爸把自己当男孩,以此弥补家里没有儿子的“遗憾”。
于是,何家丽就这么承担起了这部剧里保护一大家子人的责任。
她爸被不对付的同事栽赃污蔑,人被关在仓库里问话,她爬梯翻墙、连拉带扯,救他爸回家——
两次,自己还因此崴脚受伤。
因为妈妈意外小产,爸妈又开始新一轮情感危机,她偷偷拆了自己的唯一的红毛衣,给手上生了冻疮的妈妈做手套;
还骗妈妈说是:“爸让我给您的,他心疼你呢,你别和他一般见识了。”
家中老五出生,妈妈险些把襁褓里的五妹送人,她说:
“如果以后咱家再得一个妹妹,你们不想养,我来养。”
妈妈感叹何家要绝后,她说:
“以后我生的小孩,不管男的女的,就姓何。”
她的初恋是发小汤为民,但汤家和何家有解不开的世仇,她因为种种原因和初恋决裂,给家里写了保证书:
“不再与汤为民有任何往来,如有违背,则自愿被逐出家门,放弃姓氏,断绝母女、父女、祖孙关系。”
这段爱情在她心中的排位,低于何家长女的身份。
看剧情简介,后续的故事发展是父亲车祸离世,她继续扛着家庭的担子,和奶奶、妈妈一起把五个小妹拉扯长大,安顿妹妹们成家立业。
她关爱家人、她无私奉献,甚至她找的丈夫都是愿意和她一起承担家庭责任的稳重可靠大好人。
何家丽的形象,活脱一个传统大家庭里脸谱化的完美长姐,中式亲情关系里的强力粘合剂,因为她一直在为家庭牺牲奉献,所以有她在这个家就不会散——
这届家庭年代大戏里最不可缺少的工具人。
02
近几年的家庭年代剧里,这类为家人无私奉献的怨种辈出。
比如前面提到的,《乔家的儿女》乔一成。
母亲难产早逝,父亲是自私赌鬼,全然甩手不管家里的烂摊子。
乔一成作为大哥,成为了这个家里真正意义上的父亲,负责照顾、管教弟弟妹妹们长大。
买菜做饭、接送上学,弟弟妹妹被欺负,他替人出头;弟弟妹妹被污蔑,他去解释清白;弟弟妹妹闯了祸,他兜底善后;弟弟妹妹们遇事缺钱,他就得掏腰包。
弟弟妹妹们遇到的小混混、恶婆婆、渣老公,都得乔一成大动肝火地亲自对线。
屁股后面四个倒霉蛋的学业、工作、婚恋,桩桩件件都让乔一成操碎心。
因为妹妹乔四美早恋,乔一成被老师叫到学校了解情况;
回家后他的经典台词原地诞生:
“听见你大哥脑袋上的白头发滋滋往外冒的声音了吗?”
这个赛道上,和乔一成激烈竞争天花板的选手,当属《人世间》里的周秉昆。
这回怨种轮到小弟来当,哥哥姐姐都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一个当上了大官,一个当上了教授。
但他没考上大学,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酱油厂工人,因为不够优秀,不够有出息,总是被父亲奚落、忽视。
但最没出息的他其实才是这个家里最离不开的人。
多年来一直都是他和妻子二人照顾身体不好的父母,甚至连姐姐的女儿,也是由他夫妻二人抚养长大;
经年累月、一汤一饭,做些最困难辛苦、也最容易被习以为常、忽略不计的付出。
哥哥姐姐都在奔着自己的前程、自己的生活努力奋斗,而他负责偕老带幼,用本就不多的本事给一家人兜底。
类似怨种选手还有《父辈的荣耀》里的顾兆成。
他幼年时跟着母亲改嫁到顾家,是你能想到的最憨厚最本分的那种老实人。
因为同父异母的弟弟想吃鱼,他就大雪天去江边给弟弟钓鱼,不管给自己冻成啥样。
他的梦想是走出林场去当兵,第一次机会,他为了不让父亲为难,把名额让给了父亲工友的儿子;
第二次机会,又因为父亲被人诬陷,他没能通过政审,最终留在林场老实当起了护林员,赚钱补贴家用。
后来父亲重病,急需大笔医药费,他又狠下心卖掉了自己养了多年的鹿、刚刚盖起的鹿场。
每到家庭需要的时候,大怨种总会先考虑到别人的不容易,然后默默选择牺牲自己的前程。
甚至年前刚完播的《小巷人家》里,黄玲家的侄子向鹏飞,也担任了类似的功能。
小时候来舅妈家借住,就乖巧懂事,去商店什么也不要,怕舅妈花钱。
长大以后,舅妈受了婆家和老公的气,他直接回怼,当黄玲嘴替。
物价上涨前,各种物资紧俏,他拉了一大车米面粮油给舅妈家里囤着,赚了钱给舅妈家买家电;
舅妈下岗,闲呆在家闷闷不乐,他就拉舅妈做他的汽车售票员,逗舅妈开心。
比黄玲的亲儿子做了更多儿子应该做的事,从寄人篱下、高考失败的小苦瓜,变成了这个家里最顶用的人。
03
这类角色在这类剧里的流行,不是偶然,纯是刚需。
因为这届家庭年代剧,大多不走细水长流平平淡淡的风格,更偏爱讲述时代变迁下生活的剧变、人生的大起大落——
说白了也就是更喜欢放大冲突,制造抓马。
所以拍家庭故事,必不能是一家子正常人,那有啥看头?啥爆点?
一家子里必得出几个不省心的活宝,不管是老辈还是小辈,反正得到处显眼、经常闯祸,要么自私、要么拧巴;
最好邻里邻居、亲戚同事里,还有几个爱惹是生非、挑事找茬的主儿;
那就有得是戏可唱了——
这样,这家人就总能摊上各种悲催倒霉麻烦事儿,让观众啧啧感叹命运之无常,造化之弄人,制造一个又一个引爆网络情绪的话题。
而一个怨种角色,就在一桩接一桩的抓马冲突里显得格外重要;
ta负责为一大家子人托底,解决各种麻烦,摆平各种矛盾,靠牺牲自己成全大局,好让剧情能接着发展。
这类角色,虽然工具属性突出,但也特别讨观众垂怜喜爱;
毕竟影视里简单的一句“苦瓜人设”,有时概括的就是父辈那代人里众多无名“长姐长兄”的真实一生。
这里说的“长姐长兄”只是一种指代,未必一定是年龄最大的孩子。
而是像老话“长兄如父、长姐如母”里,那个分担了父职母职、照护兄弟姊妹的孩子。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它是一种最基础的家庭生存模式,如此爸妈才能有更多时间精力外出赚钱,养活全家。
许多人在还不通晓事理的少年阶段就懵懂地走入了这个身份,成为了为家人托底的角色。
起因也许是自发的心疼父母,也许是被要求如此。
随着时代变迁、外部世界的翻天覆地,他们逐渐从“撑起全家的人”,变成了“困在家中的人”。
变到现在,成了年代剧里的一个特有符号。
独生一代的年轻观众,在角色身上看到个人发展与家庭期待的冲突。
父母一代的中年观众,透过角色忆苦思甜,想起早已理不清谁对谁错、谁奉献谁占利、谁委屈谁逃避的岁月。
国产家庭年代剧,少不了这特供苦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