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2月09日 24.7°C-28.1°C
澳元 : 人民币=4.57
堪培拉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3小时前 来源: 留学全知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如果你家娃是一名医生,然后把医院的工作辞了,你作为父母会火大、想揍他么?

最近,我认识的一位朋友就如此“大逆不道”,把医院的工作辞了。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1

她是国内一线城市三甲医院的医生,出国前已是副主任级别,一年半前来美国高校镀金。不出意外,回国后升迁主任级别是指日可待。但正是这趟出国,她反倒下决心换赛道了。

从医学生寒窗苦读算起至今,十几年职业生涯,说抛就抛。

在国内,医生是一份能兼顾稳定性、收入水平、尊重度、职业生命线、社会贡献、惠及家人的好工作。无论从何种标准评价,都很难舍弃。

即使在国外,医生也依然是华人父母内心的黄金职业。尤其如今计算机专业江河日下,它的含金量更是凸显。

可是,无论多么受人推崇,当你从围城内和围城外两个角度看时,这份职业也有两副面孔。即便能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也未必就能许他/她一个理想人生。

要不要鼓励孩子读医,看完这篇文章后再下结论也无妨。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2

学医,东亚父母的执念

很多华人父母希望孩子报考计算机、STEM这类大学专业,大部分出于「路径依赖」:这批父母自己当年就是靠着这类专业出来留学,扎根,安身立命的。

我认识的不少华裔家庭赶巧碰上持续十几年的互联网红利,赚得盆满钵满,即便在美国也能过着体面的中产生活。

但,医学专业也绝不遑多让, 是华人父母最心仪的大学专业之一。之所以呼声没有那么高,一方面是因为学习周期长、太苦、费用昂贵,另一方面,医学院竞争激烈,孩子未必有能力考上。

但如果可以选,很多华裔父母绝不会放过让孩子学医的机会。

在华人论坛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讨论:

到底给孩子报什么专业?计算机、机器人、还是数据分析或其他……得到首肯的答案总是医学院!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3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4

甚至娃还在上小学,父母们就开始认真考虑培养路径了。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5

去年一项发表在 JAMA Network Open 期刊的研究分析证实,华裔在各个医学职业阶段都有较高从业比例。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6

为什么独独对医生这一职业有执念呢?

首先,医生稳定性高,收入也不错。

医生在美国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医疗行业需求长期旺盛,医生薪资高,失业风险低,这符合华人家庭对“铁饭碗”的追求。

就以收入为例,根据美国最新的《2024年医生薪酬报告》(Physician Salary Report for 2024)显示:2024年,美国所有医疗机构的医生平均收入为36.3万美元。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7

在29个医疗专业中,收入最高的专业分别是:骨科(55.8万美元)、整形外科(53.6万美元)、心脏病学(52.5万美元)、泌尿科(51.5万美元)和胃肠病学(51.2万美元)。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8

如果横向与其他行业对比,根据《福布斯》去年的调研显示:美国收入最高的20个职业里,除了首席执行官(位居15)和飞行员(位居17)之外,其它全是医生(不同专业)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9

其次,华人父母普遍重视教育,愿意投入大量资源支持子女学业。尤其像医学这种,学习年限长,费用昂贵的专业。

另外,从一代移民家长的角度来考虑,许多移民家庭经历了身份转换、经济压力和文化适应的挑战,因此父母们更倾向于让子女选择高回报、高保障的职业,以确保下一代能够在美国站稳脚跟。

即便不考虑收入,医生在社会地位高,对已经济自足的华裔家庭而言更体面。

不仅是中国父母对医生这份职业充满执念,东亚父母恐怕概莫如是。

去年,韩国医生罢工潮闹得沸沸扬扬,医生们一边控诉自己的工作待遇和环境,一边抗议政府对医学院进行扩招。

即便如此,这场风波丝毫没有阻挡后来者想当医生的热情。

去年韩国的复读生超过16万人,创21年来新高。其中,不少人就是因当届政府扩大医学院招生规模而决定复读。

毕竟,以前的韩国医学院,只有全国最顶尖的0.01%学生考得上。扩招后的概率是0.015%,考生们不愿放弃这一丁点的机会。

虽然“围城内”的人都说,劝人学医、天打雷劈,但“围城外”的父母们依旧初心不改。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10

图源pexels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11

都说学医苦,到底有多苦?

我曾和一位朋友聊天,她女儿很争气,考上了医学院。她告诉我,和女儿同期的一些医学院女生学会吃避孕药,控制自己的月经,以免糟糕的身体状态影响学业。

可见,学医对身体素质的高要求。没有过硬的身体,即便自己喜欢,也未必能熬下来。

纪录片《医生日记》跟踪拍摄了七名哈佛医学院学生,从第一天上课到成为职业医师的历程。

十三年来他们的人生经历了起伏迭宕。在这部纪录片里,人们看到了从一名医学生到成为独立看诊的医生,十多年间要经历哪些痛苦的修炼。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12

学生时期,他们每天得花6个小时看专业书或者影像资料,这里不包括走去图书馆或者找资料的时间。6小时就是纯纯坐在书桌前,高度集中看书的时长。

有的学生会随身带秒表,每次上厕所、或者间歇休息,就会掐表计算,防止“浪费”过多时间。

就连洗衣服、做饭这些琐碎的日常事务,对医学生来说,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13

此外,他们还得克服常人难以承受的场面。上大体解剖课,连呕带哭是每名医学生的必经之路。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14

还得参加无数次考试。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15

即使通过重重关卡,等到去医院开始实习,真正面对病人的那一刻,还是有可能抓瞎。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16

好不容易熬完四年毕业,去医院当住院医生后,地狱模式才真正开始。

成为一名住院医生意味着什么?

首先,你是一个几乎随叫随到、什么杂活都要干的廉价劳动力。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17

一位刚开始工作的住院医生会有哪些工作量呢?

收治一位发烧、可能有败血病的病人,给病人做腰穿——手从直肠进入,甚至得掏出粪便——缓解了他的症状;

去查病房,查看所有病人病情,给病人写医嘱,查看他们的检查结果,给有需要的病人开化验单;

收治新病人,开始给她做检查。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18

一个医生,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更是病人背后的故事、生活和人生。

纪录片里,有一位住院医生跟进一位心脏有问题的病人,准备手术事宜。手术前,病人状况稳定,他们聊天相当愉快,病人还告诉她,等自己痊愈出院时,他要穿苏格兰裙子给她看。结果经历近7小时的手术后,病人去世了。实习医生猝不及防,崩溃大哭。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19

这种来自身体和精神的全面承压,医生们每天都要经历,还有可能持续十几年,甚至更久。

不仅自己痛苦,还会累及伴侣和婚姻生活。

纪录片里的七位医生,四位男性和三位女性,男医生无一例外全部经历过离婚。

一名住院医生意味着一周要工作80-90小时,每周值三个晚班,伴侣见不到自己;另外两个不值晚班的时候也见不到,因为在补觉。

对总在等待的另一半来说,婚姻徒有虚名、只有寂寞。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20

很多人不得不努力的拯救婚姻生活。影片里,一名医生终于能独立看诊,再也不用每周工作80多小时了。为了下班后不把工作带回家,他每天早上六点就去工作。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21

他的妻子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家庭和孩子,把图书馆的全职工作变成了兼职。但即使如此,俩人的婚姻仅维持了8年,最终破裂。

男医生如此,那女医生呢?

其中一位女医生,选择留在当住院医生的医院,成为一名初级保健医生,去帮助更多穷困人士。

她认为初级保健如果做到位,就能够避免病人进行更昂贵的治疗。在她的病人里,80%的人经历过至少一次严重创伤、1/7的人经历过自杀或者目睹亲人自杀。

她每天从早上10点工作到午夜,但与自己的付出相比,初级保健医生的待遇很一般。

有着如此大爱的女医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投入工作,年近40岁才步入婚姻。随后,把照顾家庭和子女的重担都交给了丈夫。

当她听到三岁女儿说自己未来也想成为一名医生时,内心五味杂陈。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22

一方面,她知道成为一名医生有多艰辛、需要付出多少努力;但另一方面,能够成为一名医生又是上天赐予的礼物。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23

影片里的医生直言:如果你是一个很有需求、需要伴侣一直关注你和支持你的人,那么和医生的婚姻不会让你幸福快乐。

更为隐秘的是,医者不能自医的悲哀伴随着他们。

纪录片里,一位成熟、独立的精神科医生,面对个人生活的变故还是无法自解。为了能够更好地投入工作,他一直进行心理咨询(过去三年、一周四次),希望能在结束咨询后让自己变得更快乐、拥有一份长久的爱情、和对自己更满意。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24

此外,他们还需要承担高风险。即使从哈佛医学院毕业,并成为一名出色的急诊科医生多年,生活也未必始终有保障。当个人理念与医院体制发生冲突,或因某次医疗事故受影响,曾经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可能化为乌有。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25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26

去或留,学医都是一生的财富

知乎上有个问题:学医是怎样一种体验?

叫苦、喊“不值得”的人有一堆,但最终坚持下来的是这样的人:

在手术台上忙乎了大半天,一看到账工资几千元,可还是无怨无悔。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27

坐诊一天要被几十个病患“轰炸”,顾不上喝一口水时,依然初心不改。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28

以及,看到同龄人按部就班往前走,而自己还只能在高龄以“学生”身份为实验、考试、病例挣扎时也没有放弃。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29

学医这条路,恐怕不是能“家族传承”和“鸡”出来的。唯有真正热爱,耐得住性子、沉得住气,才能在这一行沉淀下来。

当然,即使中途选择退场,学医也是人生一段宝贵的财富,这段经历能帮助你在其他行业更容易取得成功。

比如,纪录片里有一名医生在完成住院医生的经历后,最终选择成为一家公益组织的主席,用自己行医的经历去发声,筹集资金,在医疗之外的地方为贫困人士做出贡献。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30

另一名主人公,曾经的理想是成为心脏科医生。做完住院医生后,她离开医疗一线,进入业界从事与心脏有关的研究,成了一名心脏学科研工作者。既能够扩大所学范围,又能够得到一份有保障的晚年。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31

就算是彻底转行,从事与医疗不相关的职业,曾经学医和行医的经历也对人生大有裨益。

英国妇产科医生Adam Kay,从2004年到2010年,他从一名实习医生做到副主任医生,却在2011年抉择辞职转行做独立情景喜剧演员。

现在,他是英国喜剧作家、畅销书作者和独立情景剧喜剧演员,代表作《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被翻译成33种语言,全球畅销两百万册。

还有,弃医在油管当视频博主的Ali Abdaal。

那个把孩子鸡进哈佛医学院的华裔妈妈,后悔了...(组图) - 32

Ali Abdaal 2012年入读剑桥大学医学专业,他在求学期间积累高效学习和时间管理经验,并开始在油管分享。2018年毕业后,他成为初级医生,同时兼顾博主。由于他的视频内容涵盖学习技巧、生产力和个人成长,制作精良,所以迅速崛起。

2020年,他辞去医生工作,全职投入内容创作和在线教育。据统计,2023年Ali Abdaal的多渠道收入达500万美元。

为什么学医的经历是一笔终身受益的财富?因为医学训练赋予了一个人许多跨行业的核心能力。

比如, 逻辑缜密、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生每天都在面对复杂病例,分析症状、制定方案,培养了系统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思维方式在商业、科技甚至内容创作中同样适用——无论是优化产品、精准抓住市场需求,还是攻克创业难题,都能派上用场。

还有,学习力惊人、能快速上手的能力。

医学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学科,从医时,适应新技术、消化海量知识早已成了日常。这种高效学习的能力,让很多医生在转型时也能迅速掌握编程、数据分析,甚至进入健康科技领域,玩转新赛道。

再比如,抗压耐打、遇事冷静的性格。

医生的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很多时候要在短时间内做出生死决策。这种在高压下做出冷静判断的能力,在创业、职场转型中同样是宝贵资产。面对市场变化和挑战,他们更能稳住心态,理性应对风险。

另外,强大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医生每天都在和病人、家属、同事沟通,既要倾听、安抚,又要精准表达。这种能力在任何行业都极具价值——无论是带团队、谈合作,还是建立个人品牌,都能更快赢得信任,走得更远。

Adam Kay 在《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中写道:

“一名伟大的医生得有颗肥大的心脏和扩张的主动脉,这样才能不断把涌溢的同情心和善意泵出给这个世界。”

医学的意义远不止于救死扶伤,它塑造的是思维、韧性与同理心。

学医从不是一条只能通向医院的单行道,而是一座宽广的桥梁,无论走向何方,都有机会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智慧与善意,影响世界。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