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DeepSeek是这么答的(组图)
深度求索(DeepSeek)火爆出圈后,国内多地掀起鼓励创新、反省自我的浪潮。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旗下新媒体“交汇点”近日连发三文,提出三大质问并批评南京新兴产业落后杭州。
就这三个问题,搜狐城市向DeepSeek寻求答案。针对“南京为何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之问,DeepSeek围绕“产业、政策、创新、人才、定位”等因素,给出了粗略解答。整体而言,DeepSeek给出的答案相当笼统,远比不上“交汇点”发问之尖锐。
在蛇年新春第一会上,南京主政者提出,“杭州六小龙”在海内外出圈绝非偶然,“很重要的原因是杭州良好的创新氛围、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这些关键词,可谓直中肯綮。
-1-
杭州AI出圈引发各地反思
“杭州六小龙”,指的是“游戏科学、深度求索、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和群核科技”这六家近期崛起于杭州,处于技术前沿、深具行业影响力的科企。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公司不是养在深闺,而是火热出圈。
例如,游戏科技出品的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卖爆了,半年不到销售额超90亿元;宇树科技研发的人形机器人上了春晚,穿着红袄扭秧歌;而被誉为“AI界拼多多”的深度求索,推出低算力高性能大模型,震撼了全球科技界、也震颤了华尔街股市。
杭州在人工智能时代开辟出条条新赛道,给其他不少重点城市带来了压力——“六小龙为何没有诞生在深圳/上海”之说纷至沓来——这些自省和反思多来自“自媒体”,而南京则是官方媒体亲自下场。
“交汇点”接连发布《DeepSee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杭州有DeepSeek,南京有什么?》,这三篇文章除赞扬杭州在移动互联网红利见顶时,开启“硬核创新”转向之外,还将宁杭直接比对,检讨南京在发展、产业和氛围等多方面的不同。
将上述三问抛给DeepSeek,它会如何回答?针对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的问题,DeepSeek无差别对比杭州和南京的“产业结构、政策导向、创新生态、人才集聚、城市定位”,赞扬杭州时并未拉踩南京,而是强调差异化——两地“各有特色和优势,不能简单比较”。
DeepSeek的回答面面俱到、滴水不漏,但是也言之无物——AI善于总结,但没有细节——从这个角度而言,作为媒体的“交汇点”和作为实体的宁杭两地企业,更有发言权。抛开其他因素不谈,至少在营商环境和创新基因上,杭州是“遥遥领先”,南京则是一言难尽。
-2-
南京被指“体制味太浓”
先说营商环境。在AI领域,南京并非缺乏技术积淀,而是呈现出“学术强磁场”与“产业弱转化”的悖论。东南大学计算机视觉团队近五年斩获16项国际顶会最佳论文,南京大学研究所的机器学习成果被引量突破10万次,但技术转化率仅28%,远低于杭州的45%。
对于这种“强学术、弱产业”的格局,“交汇点”形象地比喻,“恰似明代宝船厂遗址与现代造船基地的时空错位,映射出知识转化机制的深层梗阻”。这里的核心变量就是营商环境。
“宁满意”工程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天,但调研显示,32%初创企业遭遇“政策时滞“——某脑机接口企业申报专项扶持时,因技术路线不符合三年前的指南目录而碰壁——这种制度弹性说好听点是在维护市场秩序,说难听点则是思路僵化,极可能扼杀颠覆性创新萌芽。
《新华日报》刊文点评本地营商环境时举例,有网友表示,江苏官员一个鲜明的共性是,“你和他谈技术,他却和你谈情商”,这句话赢得不少点赞。对南京来说,要突破“体制味太浓”,要自上而下改变。文中透露,履新南京不到三个月的主政者提出,只有在营商环境上抢占高地,才能在区域竞争中跟上步伐。
而杭州政府则是相当“懂”老板。“当时决定把企业落地余杭的对接过程中,流程极简。两次见面聊,一次审计,一次15分钟的线上评审,我们就敲定落地余杭。”近日一位老板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余杭区政府主动一次性返还研发费用100多万,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有趣的是,这位老板坦言,“像我们这种企业的’程序员型‘老板多少会有点社交恐惧症,但是余杭这边非常尊重老板们的性格特征,不需要频繁和政府打交道,非常适合i人老板。”试问,对于这种极具特色的人性化服务,其他城市哪有“自来水”主动点赞?
作为6个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之一,杭州服务型政府“有口皆碑”
在“六小龙”的创业经历中,当地营商可谓助力不少:游戏科学成立初期,西湖区艺创小镇对游戏等数字内容企业予以三年内给予最高100%的房租补贴或者减免;宇树科技耗尽融资却仍未实现产品交付时,一笔来自杭州的融资让它起死回生。
-3-
南京创投亲睐成熟赛道
“程序员型”老板有社交厌恶,资本市场则有“风险厌恶”。南京创投基因缺失,且极端厌恶风险,对于“九死一生”的初创企业而言,这是天敌。数据显示,南京私募基金管理规模约3000亿元,仅为杭州四成,且70%资金流向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成熟赛道。
与“敢为天下先”的风投文化不同,南京创投机构更倾向“技术验证+市场确认”的双重保险机制——审慎风格虽降低了系统性风险,却使类似DeepSeek的早期项目难以获得亿元级“天使赌注”。
而杭州,拥有不同的土壤和空气。南京民营经济占比46%,杭州达到61%。不同于北京“国家队”与深圳“创投系”之泾渭分明,杭州资本显示出如竹林般的共生特质:既有阿里、蚂蚁等产业资本,也有银杏谷、元璟等专注硬科技的基金,更有大量从传统制造业溢出的民间资本。
细看杭州“六小龙”,有几个共性——它们都是“野蛮生长”的初创型民营企业,而不是大型企业的部门或附属机构;它们的核心团队都很年轻,许多出身名牌高校——与杭州的创投环境天然契合。
“杭州作为互联网企业聚集地,吸引了大量专业人才;南京虽然教育资源丰富,但在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方面可能与杭州存在竞争”。DeepSeek分析两地人才语气委婉,“交汇点”透露更多严峻现实:南京53所高校年产30万毕业生,但顶尖人才留存率仅18%。
“交汇点”提出,更值得警惕的是“二次流失”现象——地平线机器人、思必驰等本土培育的AI企业,最终将总部迁往苏沪。“交汇点”呼吁“让城市氛围更宽容、更包容民营力量生长、更注重小企业,而非漠视打压”。
如今的南京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被绑上GDP“能否留在前十”的焦虑战车;另一方面又面临能否走在创新驱动前列的拷问。在短期内,这是两个互为掣肘的目标;而实质上,这又是个伪命题——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AI时代呼啸而来,南京不能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