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好年的“医药一哥”,要让所有药企睡不着了(组图)
我们刚过了一个可能是近些年最好的春节:
春节档的电影不难看了,春晚也终于有看点了,科技界也是惊喜不断...
但要说这个春节谁没过好,恒瑞医药的孙飘扬可能算一个。
据红星资本局报道,2月6日,恒瑞公布了一封董事长孙飘扬亲自签发的文件,其中强硬而铁血地提到:
要求全公司从总部到子公司,从研发到销售,必须在2月25日提交详细的AI应用计划,并将执行情况与干部考核直接挂钩。
站在任何维度,孙飘扬春节憋出的“大招”都显得十分反常:
横向来看,大多数企业只选择在研发端引入AI,恒瑞则是All-in;
纵向来看,急转弯式地All-in一个新领域,在恒瑞过去数十年的历史里几乎从未有过;
从舵手来看,常给投资者“固执”印象的孙飘扬,不是一个能轻易接受新事物的人;
而从时间来看,从6号下发到要求各部门在25号前上交子计划,只隔了19天。
一切似乎都说明,正处转型阵痛中的恒瑞把DeepSeek当成了救星。
但DeepSeek,会是恒瑞的解药吗?
如果说横空出世的六代机、打破全球动画电影票房记录的哪吒2、颠覆全球AI认知的DeepSeek让“中国人挺起脊梁”成为春节至今的主流叙事的话,那么生物医药的故事,则在主流之外,现实而残酷。
曾有业内人士难掩沉重地勾勒这样一幅图景:
中国现在在很多领域都与世界顶尖水平比肩,甚至略有超越。唯独在医药,尤其是创新药板块还是落后七八条街——百济神州可能稍微好一点,但也有两三条街的差距。
2019年,百济神州研发的泽布替尼在美上市,成为首个在美上市的抗癌新药,2023年,泽布替尼全球销量超过10亿美元。
但不是所有药企都有百济神州的人脉和渠道,也不是所有资本都有容忍如百济神州那般连亏7年的耐心,百济神州是不可复制的“异类”,大多数中国药企,走的还是一条传统的路子——新药出现后,大家一拥而上,拼的是速度和价格。
在制药的世界里,稀缺才是金钱,只有从无到有的FIC(First-in-class)首创药才能赢得所有的鲜花和掌声,每个药企老板都懂这一点,每个药企也都想成为FIC的持有者。
孙飘扬再度出山后,对恒瑞的调整也不例外。不管是在2023年的半年报里,还是在此后的众多公开场合,恒瑞的众多高管们都会提到一句话:
“坚决筛选淘汰低竞争力的me-too产品,力争使First-in-class及Best-in-class的高质量、差异化产品成为未来研发主体。”
话说得漂亮,问题是真正的FIC,哪怕是BIC,是整个中国医药面临的难题。医药研发的客观规律,不会因为恒瑞顶着“A股医药市值一哥”的高帽就网开一面。在出现真正属于自己的重磅单品之前,业绩仍要保持,市值也得管理。
2023年,本已退休的孙飘扬,围绕这一目标,打了套组合拳:
参股璎黎药业、收购万春医药普那布林、投资天广实、联姻启愈生物等,从纯靠自研转向“自研+收购”;
一改往日内部培养、晋升的人才任用模式,转而引进高端人才,最典型的就是拉来了江宁军,他为恒瑞带来了BD业务上的增长。2023年开始的两年时间里,恒瑞完成了7笔对外授权,而在此前的七八年里,这一数字是6笔;
从2021年起,恒瑞对研发支出资本化,这一美化财务表现的常见财技,被视为恒瑞对抗股价连续暴跌的动作之一;
再比如去年末,除了A股上市几乎从无融资动作的恒瑞宣布准备赴港上市,以此募集更多资金。
这套组合拳效果有好有坏。好的是当国产创新药进入全面内卷之际,恒瑞仍能交出不错的业绩答卷,且股价也从之前26元的低谷,慢慢攀升并稳定在如今40-50元区间。
坏的地方,是一系列“大象转身”式的徐徐应对,仍显得保守迟暮。“创新药一哥”的王冠被百济神州抢走,海外营收占比仍不高,有投资人甚至发出“不是市场不宽容,是它转型太慢了”的感慨。
全面引入DeepSeek,算是这套组合拳的最新招式。“板块市值一哥”加上当下最炙手可热的AI明星,看上去是一记雷霆万钧势大力沉的王炸,实则根本不是恒瑞的解药。
恒瑞引入DeepSeek,无疑有要加快创新药研发进程的考虑。
但这并非主要目的,至少在现阶段不是。
诚然,AI能加快医药研发的进程。
塔夫茨药物开发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开发一个新药的成本大约为26亿美元。一般需要12-15年的时间才能将把一个新药从实验室送入市场,不仅如此,5000个临床前化合物大约只有5个化合物可以进入临床试验,最终只有一个才能批准用于临床治疗,成为真正的药物。
1/5000的几率,但这已经是十分高效、顺利的情况。
相比之下,来自 TechEmergence 的报告显示,AI 可以将新药研发的成功率提高 16.7%,AI 辅助药物研发每年能够为药企节约 540 亿美元的研发费用,并在研发主要环节节约40%至60%的时间成本。
这是如何实现的?从原理上讲,不管是疾病致病原理还是药理,都与蛋白质息息相关,因而观测、剖析蛋白质的三维空间结构就显得尤其重要。而AI依靠本身强大的计算能力,能够根据已有基因序列信息,“预测”蛋白质的基本结构,进而理论上能够以此去“找药”。这显然比人工筛试要更高效。
尽管前景令人心潮澎湃,但截至今日,AI在医药开放层面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证明。它并未给出比药物化学家和生物学家更好的药物,它的决策过程也因难以解释,而被当做一个监管范围之外的“黑箱”。
我们不否认AI必将在未来带给医药开发颠覆性的改变,但至少在目前,它在这方面的表现并不明显。
DeepSeek当前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
CIC灼识咨询总经理刘立鹤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可以应用于药物开发、药品生产流程管理、辅助诊断、慢病管理等医疗领域从研发生产销售诊断治疗康复的全流程,极大地提升流程效率。”
中信建投研报中亦指出,AI医疗在提升医疗器械功能、检查检验结果解读、辅助临床医生决策、健康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价值较大。
换言之,当前阶段,DeepSeek对企业的帮助主要是辅助性的,流程优化、效率提升等。
乍一看,这对恒瑞无疑是利好。毕竟对一家拥有2万名员工的巨头来说,哪怕只提升1%的效率,也将是恐怖的量变。
问题是,效率向来是恒瑞的长处。一直以来,恒瑞医药都是国内临床执行力最强的药企。配合恒瑞广泛而完善的渠道假设,形成了过去数十年了里恒瑞无惧产业内卷的资本。
你能从新药研发进度的变化上看到这一点。
最近几年,恒瑞医药的创新药研发进度与国际药企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例如拉帕替尼与吡咯替尼上市时间相差11年,而K药与卡瑞利珠(PD-1)的上市时间间隔已经缩短至不到5年。
即便恒瑞的管线进入临床实践晚于其他药企,它也能凭借惊人的临床执行能力后来居上,做到正宗的“fast-follow”。
比如研发PCSK9单抗,恒瑞医药从IND(新药临床研究申请)到NDA(注册上市申报)只用了62个月,而君实生物、信达生物和康方生物虽然进入临床早于恒瑞医药,却用了更长时间。
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借助组织效能的效率优势,恒瑞才在过去登顶了“创新药一哥”和医药市值一哥的宝座。
但当DeepSeek横空出世之后,恒瑞引以为傲的护城河正在受到威胁。在研发能力差距并不大的前提下,药企在获得DeepSeek的赋能后,能够快速优化自身流程,提升效率,进而拉近与恒瑞的差距。
恒瑞显然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会如此急切而反常地加码DS。这在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性策略,确保自身最具竞争力的长板不会在未来落入下风。
这或许可以解释,尽管恒瑞表现得极其主动,但资本市场并不买账的原因。2月6日恒瑞签发内部信,股价次日上涨超2%,此后连跌两天,把之前的涨幅都吐了出来。
更糟糕的是,从2024年10月8日57.53元的相对高点跌落至今,恒瑞的股价始终没有明显起色,这或许才是更让孙飘扬头疼的重点。
纵观恒瑞的发家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1991年之前,彼时的恒瑞还是连云港制药厂,拳头产品是毫无技术含量的红药水和紫药水,靠卖它们和出口医疗原料为生,组织架构老化,经营举步维艰。
第二个阶段,是从1991年到2018年。彼时,体量尚小的恒瑞定下“做大厂不想做的,小厂做不了的”这一策略,拿出全部利润,从中国医科院药研所拿到抗癌药异环磷酰胺的专利权进行后续开发。
这无异于一场豪赌,孙飘扬幸运地赌赢了,并由此奠定了恒瑞在抗癌药市场的领先地位。
此后迅猛增长的癌症患者数量,又为恒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市场。“仿创结合”式的发展模式,让它一举成为“创新药一哥”。
这一时期,谁能做到更快地fast-follow,谁就能杀出重围。
第三个阶段,是2018年之后。
2019年以来,药品集采全面推行,又正赶上恒瑞换帅,恒瑞就这样冲进了周期的风暴里。2022年到2023年,恒瑞医药营收分别为259.1亿元和212.8亿元,营收增速分别为-6.59%和-17.87%,净利润分别为45.3亿元和39.06亿元,增速分别为-28.41%和-13.77%。
到了今年,第十批集采掀起了一波人们对药品降价的大规模质疑,3分钱的阿司匹林成为众多舆论攻击的焦点。恒瑞医药在集采中同样未能幸免。
2018年到2021年间,恒瑞共有18个品种中标集采,平均降幅超过70%。
面对集采压力,孙飘扬的策略是继续坚定创新路线,用创新药去弥补集采带来的减值。但创新药同样处于内卷的境地中,在去年的第九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孙飘扬表示创新药的突出问题是“内卷”,且有加剧上升的趋势。
你能从数量对比的触目惊心中看到这一点:
全国能生产阿司匹林的企业超过200家;
PD-1一度被称为创新药之光,国内已有14款上市;
国际热门的EGFR-TKI抑制剂,目前在国内上市的同类产品已有6家,还有十多家药企的三代产品处于临床阶段。
原因无他,中国创新药乃至中国整个制药工业的研发底蕴都尚浅,通过Fast follow来快速布局,填补空白无可厚非。不过当政策开始转向,所谓的创新药市场,在大家都可以fast follow的情况下,只能卷产能、卷价格、卷得头破血流。
做出FIC是唯一的破局之道,那意味着药企叩开了全球市场的大门,但谈何容易?
一定程度上,恒瑞医药是中国无数生物制药企业的缩影,它们不具备百济神州的天赋,也只是时代浪潮中的一个小分子,它们也在持之以恒地努力向上突破,但那需要时间。
而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要尽可能地保证股价走势,保持现金流健康,保证经营正常增长,突出重围的底牌被放在了明面上:谁能有更多子弹,保持足够多的管线支撑,培养出重磅FIC,谁就是这场消耗战的胜者。
这并不容易,他们面临的既有缺乏耐心的资本市场,还有惨烈程度不断升级的内卷竞争,前者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刺激,后者需要持续稳定的现金供应。
站在这个角度,不管是谋求港股上市,还是BD交易,抑或All-in AI,恒瑞所有的反常举动,都得到了解释:曾经的“创新药一哥”,不再高冷,而是全身心拥抱时代变革。
诚然,市场永不满足,他们希望恒瑞转变得更快、更彻底。
但对一家巨头而言,只要开始奔跑,就不会轻易放慢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