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27日 24.9°C-27.6°C
澳元 : 人民币=4.54
堪培拉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花钿 美的古今邂逅

2024-05-15 来源: 搜狐时尚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路鹃 王子涵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里,身着罗衣、面贴花钿的古风妆造成了不少女孩子体验沉浸式旅游的必选项,这让两千多年前的时尚女子饰品——花钿趁机热了一波。这不仅是一场关于美的古今邂逅,更是古典美在当代的时尚表达。

唐朝张萱《捣练图》局部——贴花钿的女人。

唐朝风格妆扮的当代少女,头上的花钿与眉间的花钿妆十分美丽。

花钿最早出现在秦汉

《说文解字》中将“钿”解释为:“钿,金华(花)也”。“钿”是个多音字,在《辞海》中的两个读音分别是“diàn”与“tián”,尽管两个读音的“钿”都含有首饰与装饰之意,但所对应的具体物品却有所不同。读音为“diàn”的“钿”常指嵌成花状的美饰,是古代妇女用在发髻上的一种钗类装饰品,如宝钿、金钿、钿黛等。读音为“tián”的“钿”除了钿钗等首饰外,还另指贴在鬓颊上的花形薄金片,如被统称为钿璎的金花、贝片、珠玉等饰物,包括发饰与面饰。在民间,分得没有《辞海》那么清晰,不管发饰还是面饰都称“花钿(音diàn)”。

作为面饰的花钿,也叫花子或者花靥,一般出现在古代化妆程序的最后一步,可谓是妆容的“点睛之笔”。它是以金、银、铂、珠、翠等贵重材料为基础,经过精细加工和雕刻而成的薄片状饰物,其表面常雕刻有花朵、鸟类、扇子、蝴蝶等图案,用于化妆时贴在额头、眉心、鬓边或脸部两侧作为妆饰之用。

关于花钿的起源众说纷纭。据现有历史文献记载,花钿最早可追溯至秦始皇时期。唐末马缟所著的《中华古今注》记载:“秦始皇嗜好神仙,常使宫人梳理仙髻,并贴以五色花子,并以绘云凤虎等图案。”这里提到的“花子”就是花钿。近些年,在武昌莲溪寺吴永安五年墓与长河西晋永宁二年墓出土的汉代陶俑中,很多人俑的额上都有类似花钿的饰物,其位置和形状与花钿相近,可看作花钿的前身。

自秦汉以来,花钿在中国特别是南方地区受到广大女性的喜爱,六朝时期出土的铜镜上铭刻着:“鸾镜晓匀妆,慢把花钿饰。”《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诗句更是耳熟能详。

作为头饰的花钿,通常是以金、银、珠、翠或宝石加工制成的饰物,佩戴时插于发髻之上,因其形制多成花状,所以称“花钿”。我国现存花钿头饰实物最早出现在晋代。在江苏省南京市的北郊、郭家山、幕府山、中华门外南山顶等多处晋墓中,出土了大量金质花钿实物——薄片花瓣形花钿与有短柄的鸡心形花钿,出土的位置大都在头部,显然是被用作头饰。

南朝梁代诗人庾肩吾在《冬晓诗》中提到:“萦鬟起照镜,谁忍插花钿”,同时期的徐陵在《玉台新咏·序》中也有“反插金钿”之语,都从侧面佐证了该时期已经有用于簪发的花钿。这一时期花钿的形制有两种 :一种设计是将短柄隐藏于其后,形似发簪,使用时可直接插入发髻中,但花钿与簪钗不同,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另一种设计则呈薄片状,无背后短柄,而是在花蕊或花中心处留有微小孔洞,在使用时需用簪钗等饰物固定,其簪头部分可另行设计。

晋代金质花钿图

唐朝达到流行巅峰

唐朝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趋活跃,进而对服装及配饰产生了一定影响。唐朝发式造型及发饰种类繁多,发饰包括发簪、步摇、栉具、簪花、花钿等。在追求繁丽富贵之美的唐朝,花钿也迎来流行的繁盛期。作为头饰的花钿被唐朝女子广泛使用,不仅能够反映女子的身份地位、审美品位和个性爱好,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风尚和时代风貌。

唐朝时作为头饰的花钿多采用黄金制成,从而也被称为“金钿”。如唐朝诗人韦庄《叹落花》中的“西子去时遗笑靥,谢娥行处落金钿”,又如岑参《敦煌太守后庭歌》中的“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此时的花钿,无论是外形设计还是加工工艺,都与当时整个社会华丽的着装风格相辅相成,比前代更加精致。在洛阳博物馆里,收藏着一枚唐朝女子的头饰花钿,这枚花钿为镂空雕刻,整体缠枝花纹,中间有两只鹊鸟,从精美的工艺中可以窥见大唐高超的金银制作水平。

除了“金钿”,唐朝还有“翠钿”与“宝钿”。翠钿是在金钿的基础上粘上翠绿色鸟羽;宝钿是将宝石镶嵌在金钿上或者直接以宝石制成的花钿,是唐朝金珠焊缀工艺的代表作之一。从西安金乡县主墓(公元724年)出土的4件宝钿团花金饰可以看出,该时期的宝钿制作工艺非常精湛:花瓣皆分内外两重,其外沿都焊有一圈紧密的小金粟,成为连珠边框,花瓣上镶嵌着绿松石。宝钿这种珍贵首饰在唐朝极为流行,尤其是在奢侈风气盛行的贵族阶层,甚至出现了以宝钿炫富的现象。为了遏制这种现象,唐肃宗时期曾将宝钿列入禁用物品,但效果有限。

唐朝时,作为面饰的花钿更是达到了流行巅峰,以至于有人认为花钿妆源于唐朝。传说当年武则天每次与宰相、大臣议事时,上官婉儿都会受命在场记录。某天,一位大臣上奏,而上官婉儿可能被此人的容貌和气质所吸引,于是情不自禁地凝视。武则天虽察觉其中端倪,但当时仍表现得淡定自若,待退朝后才发火。愤怒之下,武则天刺伤了上官婉儿的面部,从那以后,婉儿的面部便留下一道疤痕。作为一个爱美之人,她用一枚花钿遮盖了疤痕,反而增添了几分俏皮可爱的气质,引得众多女性纷纷效仿。

已有史料记载可以证实,上官婉儿并不是花钿面饰的发明者,但她对花钿妆容的流行起到了推动作用。唐朝女性使用的花钿妆饰在材质、形状、颜色及贴饰部位均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在材质上,有金箔、纸、鱼鳞、珍珠、云母等,甚至蜻蜓翅膀也被拿来做花钿;在形状上,更加多种多样,包括花卉形、扇面形、桃形、月形、三叶形、鱼形等,以及具有规则几何形态的菱形、圆形、三角形等,其中形态类似梅花的花钿最为常见。唐朝的花钿之美被诗歌、绘画等形式细致地记录下来。有学者指出,《全唐诗》中涉及花钿意象的诗歌有九十六首,其中三十七首使用了“花钿”一词,四十八首使用了“钿”字,还有八首采用了“靥”字作为“花钿”的代称,此外还有三首诗分别使用了“花子”“面花”以及“贴花”等表述。赵光远的《咏手二首》详细描绘了女性贴花钿时的动作——“舌头轻点贴金钿”,这一描写生动展现了女性在贴金钿时先用舌头湿润其表面的情景。当时妆饰花钿时所用的胶主要为呵胶,呵胶是用鱼鳔制成的,黏性强,所谓“呵胶出辽中,可以羽箭,又宜妇人贴花钿”。在使用时只需要对着呵胶轻轻一呵、吹热气,或者用舌尖轻舔,呵胶就会变得软黏。卸妆时用热水一敷,便可揭下。另外,在元稹的《恨妆成》中提及的“当面施圆靥”,以及杜牧《长安杂题长句(其五)》中的“草妒佳人钿朵色”,也展示了花钿的丰富多样。

除了诗歌文学,唐朝仕女图更是以直观的形式展示出唐朝女性的华贵之美,而其中作为面部饰品的花钿更是成为仕女图中的独特亮点,为画中的唐朝美女增色许多。在唐朝知名画家张萱的作品《捣练图》中,仕女们在额间和鬓发上贴着梅花状的花钿,十分生动华美。

晚唐及五代时期,由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妇女的服装妆饰逐渐趋于保守,但面饰的使用更加盛行,甚至有些人将各种花钿贴满了面部。在敦煌壁画《五代女供养人图》中,女供养人的脸上覆盖了各种妆靥,这也与五代后蜀欧阳炯《女冠子》一词中描述情形相符:“薄妆桃脸,满面纵横花靥。”这些文艺作品清晰地展示了当时女性对花钿的热爱,反映了她们在化妆时对花钿美感的强烈追求。

修复版敦煌壁画《五代女供养人图》中面贴花钿的女性。

宋朝皇后也爱花钿妆

宋代女性在面饰方面承袭了前代传统,依然十分热衷于使用花钿进行妆饰,文献中对此有许多记述。卢祖皋的《倚阑令》以“笑摘梨花间照水,贴眉心”描绘了女子将花钿贴于眉心的情景。汪藻在《醉落魄·小舟帘隙》中咏道:“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此外,晏殊的《采桑子》中亦有“试摘婵娟,贴向眉心学翠钿”的描绘。陈起在《江湖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东家买金钿,西家买翠钿……娇女无钱作梳洗,学他邻舍为花钿,惟将素面贴苔钱。透过这段记载,足见宋代女性对花钿的喜爱。

与唐朝雍容华贵的风格不同,宋朝女性的花钿妆容设计由繁至简,呈现出淡雅与奢华的双重特性。这种变化在宋朝的宫廷画像中可见一斑。例如,宋仁宗皇后以及宋高宗皇后等人的肖像中都留下了花钿的痕迹。从宋仁宗皇后的画像中可以看出,她以珠翠花冠装饰头部,其眉间、两腮以及装饰性的假鬓——博鬓两侧依次纵列着数个珠钿,这种淡雅优柔的花钿妆被称为“珍珠花钿妆”。这些文艺作品不仅反映了花钿在宋朝深受女性喜爱,同时也映射出此时的女性并非单纯地模仿前朝的风格,而是逐渐将其妆饰风格演变得雅致且新颖。

除了花钿妆外,作为头饰的花钿同样深受女性喜爱。根据目前出土的文物和现存的图像资料来看,宋朝花钿的材质、形状和颜色各异,金箔片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浙江衢州横路宋墓出土的金箔花钿做工精致,直观地反映出宋朝花钿之精美。

至元朝时期,人们的服饰风格、妆容打扮与审美观念受北方少数民族审美影响,女性的妆容风格呈现出简约的特征,长期流行的面部贴饰花钿逐渐式微。而作为头饰的花钿,则在明清时期迎来进一步发展。金银饰物上的雕刻应用变得更加普遍,在这些饰物的设计上,装饰的主题更为丰富,同时还增加了象征性的图案,充满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清初冠服制度规定,除大典礼时后妃戴朝冠外,喜庆节日后妃一律要戴钿子。这类钿子形似覆箕,顶面布满了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点翠嵌珍珠、珊瑚、翠玉、宝石,宛如一个大花篮,两侧及额首还缀有珍珠流苏,异常华美。

进入民国时期后,随着现代、时髦的新式化妆品的出现,古老的花钿又一次被推远。

化着“珍珠花钿妆”的宋高宗皇后

清朝宝石五凤钿

花钿再流行展现美的传承

时光流转,历经岁月沉淀的古典美饰受到现代国人的青睐。随着民族风、国潮风的兴起,一度淡出现代人生活的花钿又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近些年,花钿在古装影视剧中频频出现,从《十面埋伏》《大唐荣耀》《轩辕剑之天之痕》到《宁安如梦》《一念关山》《永安梦》……大有“无花钿不古装”的态势。

花钿也陆续出现在时装秀的中国模特脸上,她们面部贴着星星点点的亮片、珠宝和钻石,有的浪漫、有的灵巧、有的狂放,既彰显了千年前花钿的传承和美,也衬托着中国现代女性的光彩。花钿不仅秀于时尚T台,还展现在体育赛场。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上,女子撑杆跳高中国选手李玲以4.63米的成绩刷新了自己创造的亚运会纪录,夺得金牌。赛后,李玲插着发簪、点着花钿参加了颁奖礼,她说:“为了配合领奖服盘扣的中国风设计,自己精心装扮,感觉发簪和花钿都是重大场合用的。”

花钿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喜庆的婚礼上,从新娘的妆容,到喜帖、伴手礼等,都能看见花钿的踪影;女孩之间赠送的各种小礼物中,花钿也成了时尚饰品;各大商场和网购平台上,也都有额式花钿、珐琅花钿、仿唐风花钿的身影。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又给花钿带来一波热潮:敦煌在去年底推出花钿贺卡之后,又在今年“五一”期间上演了《敦煌盛典》,将“花钿谣”等民俗风情及乐舞艺术巧妙地融入其中。在晋中乔家大院文化园区举办的山西国风文化周活动中,也有花钿彩绘。走在西安大唐不夜城,穿着汉服或唐装、头戴簪钗面贴花钿的女孩们并不会让人有任何的违和感,这也让西安街头给人点面靥、染额黄、贴花钿的古风妆造师迅速成为直播界的流量明星,甚至还上了央视新闻……

在我国美妆产品极大丰富的当下,花钿的再次出现和流行,不仅体现出现代人对古典美的认可,更展现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与传承,让古典美以现代时尚的方式为人们呈现新的视觉享受。

2023年10月,在杭州举办的亚运会上,女子撑杆跳高冠军李玲插发簪、点花钿参加颁奖礼。

西方风尚

西方流行“花钿”始于法国

十七世纪欧洲贵族女性妆容,太阳穴处贴着黑色“花钿”。

十七世纪前后,欧洲开始出现类似于中国花钿的面贴饰品。很快,“花钿”成为上层社会的时尚妆饰。在法国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贵族喜爱白皙肤色和白色假发,通常以白色粉饰面部、涂红脸颊和贴花钿来彰显社会地位。此时的花钿不仅仅用于妆饰,还根据其妆饰位置的不同,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眼角代表“激情”,脸颊中央代表“勇敢”,鼻子上代表“不安分”,鼻唇沟代表“俏皮”,前额中央代表“庄严”,通过花钿的位置就可以识别不同人的心性。这种流行延续至路易十五统治时期。到了十八世纪,随着法国宫廷时尚对欧洲的影响,花钿在整个欧洲流行起来。

西方花钿的形状多种多样,包括圆点、星星、新月、钻石、心形等,还有动物等更为精致的设计。当时最受欢迎的颜色是黑色,因为它更凸显皮肤的白皙,当然也会根据女士的服装或眼睛颜色来选择其他颜色。常用的材料包括塔夫绸、天鹅绒和丝绸,甚至还有纸张。十九世纪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妆容时尚被讽刺为“石膏脸”“假痣”,人们的面部妆容逐渐由浓妆变为自然妆。

本版供图:视觉中国、IC photo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