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顶级家庭的作弊游戏,优绩主义正在毁掉下一代(图)
相信不少人对桑德尔教授并不陌生。他所开设的课程《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曾风靡全球,成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提到的“电车难题”:
“假设你是一位电车司机,电车正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飞驰。你突然发现,前方轨道上有五名工人正在作业,而此时刹车失灵。这时你发现还有一条分岔轨道,那里只有一名工人。你能控制方向盘,你会怎么做?”
图源:网易公开课
最近,“北京大学大讲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举办了迈克尔·桑德尔系列讲座,他再次提到了他近年来频繁探讨的一个议题:优绩主义(meritocracy)。
“公平竞争”的另一面
在北大的讲座上,迈克尔·桑德尔教授抛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择优选拔的原则,真的构成了社会公正的基石吗?
他用“赛跑”来打比方:如果起跑线真的是完全公平的,每位竞争者都获得了同样的资源、训练和机会,那么,跑赢的人是否就理所当然地“配得上”成功,而落后的人只能无奈接受失败的结果?
图源:桑德尔教授讲座
所谓优绩主义,表面上是一套看似公平的制度逻辑,人人在机会平等的前提下展开竞争,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能取得成功。
比如,最好的大学应该录取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最好的岗位应该由最能干的人来胜任。择优录取、能者居之,这听起来不仅合理,而且非常正确。
图源:小舍得
但是桑德尔教授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真的拥有一个“完全平等”的起跑线吗?
他认为这样的“公平竞争”其实忽略了现实中的巨大不平等。
一个人的性别、种族、出生地区、健康状况、天赋资质、家庭背景和社会经济地位等这些关键变量,是大多数人无法选择的,但又深刻影响了他们能否在竞争中胜出。
在国际教育领域更是如此,以美国大学为例,性别、种族、出生地区、是不是第一代大学生、家族中是否有人曾经被名校录取等,都或多或少决定了一个人被录取的几率。
《纽约时报》曾发布了一篇哈佛大学教授的论文,揭示了美国精英大学录取背后的“潜规则”。
研究指出,藤校及Top 10名校中,六分之一的学生来自最富有的家庭。
图源:纽约时报
在被录取的家庭收入前1%的学生中,八分之一是通过体育项目进入名校的;而对于家庭收入处于底层60%的人群,这一比例仅为十分之一。
哪怕标化考试成绩相同,富裕家庭学生的非学术评分也显著更高,最终影响了他们的录取几率。
图源:纽约时报
一个更隐秘的差距是,由于富裕家庭可以为孩子聘请最优秀的老师,提供最优质的学习资源,所以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往往有更高的标准化考试成绩。
图源:纽约时报
也就是说,在优绩主义构建的“公平”外壳下,实际运行的是另一套隐藏的游戏规则:
你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决定了你能不能参与这场“公平”的竞技,甚至你是否有资格站在起跑线上。
成功者的傲慢
更令人唏嘘的是,在优绩主义的话语体系下,精英们往往认为自己的成功来自于努力和才能,却忽略了时机和运气的加持。
他们甚至会鄙视那些依失败者,认为他们没能改变人生是因为不努力。
这就是桑德尔教授所提到的“精英的傲慢”。
在他的著作《精英的傲慢》中,他指出了被优绩主义异化的社会,成功者傲慢和失败者羞耻。
图源:十三邀
面对来自主流价值体系的批评,失败者有的选择了反抗,但更多人则陷入自我否定,渐渐失去了继续奋进的动力。
桑德尔直接指出,优绩制造成了一种“暴政”,让社会撕裂、背离正义,也让人丧失了尊严。
上海纽约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姜以琳花费七年时间,深入北京排名前十的五所高中,追踪研究了25位出身精英家庭(家庭收入位居全国前10%)的学生。
在其著作《学神》中提到,中国精英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形成了以考试成绩与努力程度为标准的等级秩序,分别是学神、学霸、学渣、学弱。
在这个评价系统里,强者备受推崇,而对失利者,很少有人愿意给予一丝同情或安慰。
她发现,班上一位成绩垫底的男生,毕业典礼上,其他同学都在合影留念,只有他留下了一张单人照。
图源:学神
在姜以琳的研究中发现,这些精英学生的父母都上过大学,学历水平高于全国98%至99%的同龄人。
他们熟悉升学游戏的规则,也是这套逻辑的赢家,更掌握了大量的文化资本。
书中提到一个名叫诗颖的女孩,她的目标是清华大学,她的母亲是清华中文系的一位教授。
由于女儿未能通过自主招生,母亲立即动用自己所能调动的一切教育资源,包括联系招生老师获取升学信息,最终帮助女儿顺利进入了招生老师推荐的专业。
但是在这些精英学生眼中,一切努力都是源于自己的努力,往往忽视了父母给予的支持。
图源:天才基本法
当然,即便是成功者,也难以逃脱优绩主义的桎梏。
社会竞争没有终点,哪怕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也不过是下一场竞争的起点。在这种持续的焦虑中,很多人依然难以获得真正的松弛感和满足感。
姜以琳发现,在激烈的竞争面前,精英学生就像水面上的天鹅,看起来优雅从容,其实水下拼命划水。
嘴上说“我没怎么学”的学生,其实会偷偷熬夜刷题;那些说“我随便就找到工作”的人,其实也曾做了几个月不拿工资的实习。
抛弃优绩主义之后
在讲座上,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当我们意识到优绩主义竞争体系的弊端后,一些人主动跳出这个逻辑,但是却很容易陷入另一种虚无主义。
桑德尔教授指出,这种精神危机正是当代社会面临的最深层挑战之一。
图源:桑德尔教授讲座
对年轻一代而言,优绩主义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那句再熟悉不过的话“成绩决定一切”。
考试分数成了评价学生能力与未来的唯一标尺,好成绩代表更高排名、更优资源、更顶尖的大学,进而通往更好的职业和生活。
实际上这套标准太单一,忽略了人的多样性、情感和价值追求,把教育变成了通向名利的工具,而不是探索自我和世界的过程。
教育被异化成一台没有灵魂的机器,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地打造同质化的“产品”。
图源:小欢喜
当一个人拒绝接受这一套制度,不再追求高分、名校这些成功的标签时,却发现自己不知道还能追求什么。
如果不是为了拿高分、进名校,那我的努力还有意义吗?如果我不想成为“精英”,那我还能成为什么?
人生就好像一台智能驾驶的汽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指令,转弯、加速、减速都被规划得清清楚楚。
直到有一天,方向盘突然交到我们自己手里,才发现我们不会开车,更不知道自己想去哪里。
图源:上野千鹤子东京大学开学演讲
但这并不意味着优绩主义存在的合理性,相反,正是因为我们被优绩主义裹挟太久了,它让越来越多孩子感到孤独和无意义。
很多孩子从小就被优绩主义规训,学业、绩点、补习围绕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他们跳出这场竞技后就直接变成了“空心人”。
抛弃优绩主义之后,更重要的是找到新的方向和意义。
或许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们:
你不必成为所有人眼中的“成功者”,你可以成为一个有意义地活着的人;不是只有精英,才配拥有成就感,不是只有名校,才值得被尊重。
你可以慢慢来,可以试错,可以走弯路,只要你愿意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就已经赢了一半。